央广网

漫谈|草地农业+盐碱地=高效益!

2018-04-29 17:4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我国饲料的外向依存度很高,类似苜蓿、干草、酒糟粕这些饲料都需要大量依赖进口。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在这6亿吨粮食中,有4亿吨左右都是用作饲料来喂养猪牛羊鸡等牲畜和家禽。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适当调减粮食种植规模,把过去用来种粮的土地用来种草,再把草作为饲料喂养家禽,效率会更高、营养也会更全面。这种发展“草地农业”的思路,其实就是目前中央反复强调的“粮改饲”。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孙立武分析:草地农业+盐碱地=高效益!多业态接踵而至给农业带来惊喜。

  孙立武:近年来,农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更多的新业态,包括电商农业、休闲农业、共享农业、光伏农业等等,缓解了资源闲置、农产品销售难、产销衔接不顺畅等诸多问题,可谓是成果显著。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总是不断带来惊喜,让我们对农业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然而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依然存在着诸多的考验,尤其是农产品的有效供应问题上需要更加重视。众所周知,未来国内人口增速放缓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的饮食结构会逐渐发生变化,对于肉禽蛋奶这些农副产品的需求会慢慢超过粮食产品,而要想确保这些产品的有效供应,必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饲料的有效供应。可以说,饲料作物的供给安全与否,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国内的口粮安全。

  国家多次提出,推进农牧结合,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粮改饲试点,这几年,多地也在不断推进粮改饲的工作,包括种植作物调整,青贮玉米、苜蓿草等种植,以及种养结合等模式的探索。

  推进粮改饲,调整种植结构是方式之一,但在种植习惯以及粮食有效供给的影响下,大范围开展仍然存在众多制约。其实在坚守粮食耕地红线的同时,更需要在一些非宜种粮土地上多一些探索,比如盐碱地。说到这里,了解盐碱地的多数朋友可能会疑问,其实,一方面,已经得到植物改善的盐碱地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耐碱抗旱的作物得到了有效供应,比如棉花、油葵、部分中药材等,但相比较而言,更多的盐碱地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粮改饲是不是可以在盐碱地上下功夫呢?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盐碱地变成了草地,或者说是草地农业,更利于推动食草畜牧业的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肉禽蛋奶的产能会得到保证,同时,更能改善农业生态,恢复土地活力,减少水土流失,做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应当是中长期目标。

  而短期需要树立一个小目标,就是尽快推进盐碱地的改良问题。众所周知,盐碱地改良存在众多的难点。但改良初期的重点应该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具体的措施包括排水、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育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技术团队也在不断的探索更有效的改良模式,比如清华大学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技术、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盐生植物改良技术等等,最显著的成果就是提高了作物产量。试想,随着盐碱地不断得到改良,饲料供应推动畜牧业发展,将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优质肉禽蛋奶,到时候过去让大家望而却步的盐碱地,会摇身一变,成为大家赖以生存的金矿。

[责任编辑:孔明 王肖军]

编辑: 孔明

漫谈|草地农业+盐碱地=高效益!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在这6亿吨粮食中,有4亿吨左右都是用作饲料来喂养猪牛羊鸡等牲畜和家禽。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适当调减粮食种植规模,把过去用来种粮的土地用来种草,再把草作为饲料喂养家禽,效率会更高、营养也会更全面。这种发展“草地农业”的思路,其实就是目前中央反复强调的“粮改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