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之声◆新春走基层《幸福的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近年来,我国对乡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许许多多的乡村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2020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乡村之声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幸福的乡愁》,多路记者走进曾经采访过的村落,回访那些活跃在乡村里的文化人,用鲜活的故事展现广阔农村蕴藏的丰富文化力量。

  第二篇——农民作家扎根田野守护乡村文化

 

△农历腊月十五的山东省莒县龙山镇潘家庄村

  农民作家潘维建生活的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龙山镇潘家庄村,现在已经通了城乡公交,从日照市内的火车站上车,只需要3元钱的车票,坐两个多小时就能到村口。

  正值三九天,中午的天气不错,村里的老人们三一群两一伙站在太阳地里聊天。虽然潘维建已经50岁了,但和村里的老人站在一起,显得年轻许多,记者一眼就认出了他。

  潘维建:我儿子在北京宋庄,他每次回来都跟别人拼车。

  得知记者坐大巴车来的,时间很长,潘维建说他的孩子更喜欢找人拼车,从北京直接就可以坐到家门口。再过几天,孩子就要回来过年了。

  潘维建:去了四五年了。

  记者:您觉得他有变化没有?

  潘维建:有的,感觉比以前成熟,对他自己的事业,对于未来的生活安排,他都有自己的主见。回来之后,哪里也不去,蹲在家里玩手机,跟朋友聊天。这是他们年轻人的特点,不想出门。

  城市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着年轻人的思维与习惯,同时,城市的文化也在改变着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潘维建觉得,现在村里的年味好像比以前淡了许多,用他的话说,没有过去那么“讲究”了。

  潘维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年货也不着急买。现在买东西很方便,超市、集市一直有,春节期间吃的东西,咱们随时都可以去买。

△潘家庄村村内

  说起潘维建的文学情缘,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潘维建追赶潮流成了一名热血文艺青年,再加上莒县是山东省有名的文学大县,现在还留存着几个大的诗社,当年各种文学组织就更多了。考大学失利后,潘维建到一所农村中学做代课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实践,尝试写作。

  2005年,潘维建被推荐参加鲁迅文学院的作家培训班。他的小说作品陆续得到一些文学评论家、专业作家的好评,从此正式确立了农民作家的身份,开始了创作生涯。

  潘维建说,近两年,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村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与城市产生交融。城市与乡村的碰撞之下,农村人的生活、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给他如今的写作带来了新的主题和思考。

  潘维建:有一个题材,就说农村年轻的三口之家,一对夫妻带着他们的孩子,到城市闯荡,经过打拼,终于在城市里买上了一套房子。丈夫的父亲是农村老头,觉得儿子在城市里买上房了,一直向村里的人吹嘘他儿子在城里多么厉害。最后老头去了城市一看,一家三口就是住在一间毛坯房里,生活也不算富裕。这是我了解的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潘维建的获奖作品证书

  对于擅长于描写传统农村内部人情、社会的潘维建来说,转型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他需要通过创作不同风格、不同人物的小说,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作题材。

  潘维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逐渐地走向城市。感觉以前创作的时候,农村题材比较容易把握。但是这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农村这种发展变化把握不那么精准了。在写作的时候就有些犹豫,有点困惑。

△作家潘维建在自己的书房内

  2019年,潘维建的小说《永远的村庄》被一家文学杂志发表,并获得了一系列奖项。这部描写农村社区化改造过程中,年轻人与老年人对村庄、对乡愁不同理解的作品,获得了广泛好评。这让一直在创作中摸索的潘维建终于能够松一口气,找到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

  潘维建:投稿过去之后,我根本没想到他们给评奖了。评委都是一些比较有名的作家、评论家,他们能够对这篇小说予以肯定,对我的创作也是给予了一种信心,怎么样去表现农村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我现在有了一定的想法,我应该可以这样去表现,去表达。

  潘维建认为,记录农村的真实变化,是他作为一名作家,特别是农民作家不能回避的责任。《永远的村庄》获奖之后,他就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乡融合题材作品的构思与写作上了。

  潘维建: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是过得比较充实的一年。除了一些必要的劳动之外,我基本上都是在读书和写作。

△村里的标语

  通过深入了解城市,潘维建对于乡村也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他觉得,乡村的魅力并不在于一成不变。恰恰相反,千百年来,中国的乡村始终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聚集方式等等。乡愁,不仅是村口的黄土地,村里的红砖房,更是每个人内心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宿,也是中国文化的归宿。

  潘维建:在我看来,中国农村,它是安静的。到城市生活的这些人,城市生活时间长了,有些人还是会留恋乡村生活,留恋浓浓的乡情,最终还是会回归的。他的精神归宿应该说还是在他的家乡,在他的老家。

  与潘维建朝夕相处,他每天除了吃饭和休息,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他说,今年春节,他想给自己放几天假,彻底休息一下,然后再开始新一年的创作。

  潘维建发现,虽然自己是一名农民作家,但是对乡村的了解并不够深入。比如以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乡土文化,关注得还太少。创作中,对于乡村文化的内核,挖掘得还不够。

  未来,潘维建不仅要关注城乡融合的视角,也要进一步发掘乡村的魅力。既要创作新的作品,还想走出家乡,到别的地方去调研、取材。他要坚守乡村,也要守护和传承好乡村文化。他说,这是作为乡村文化工作者的一份责任和义务。

  潘维建:到小年了,基本上就不再写什么东西了,有时间就看看书,构思一下,休息一下。2020年在创作写作这方面还有很多思考,有很多东西很多构思需要实施,需要写出来。

△资料图:潘维建在地里收花生

  采访结束之后,潘维建送记者到村口。他告诉记者,平时除了文学创作,有时间的时候,他还会到地里干点农活。

  潘维建说,创作和干农活儿其实是一脉相通的。种庄稼,从选种到播种,从田间管理再到收割,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获得丰收。文学作品同样要经过漫长的孕育,要构思、取材和创作。2019年一整年,潘维建都在孕育新作,2020年对于他来说将是个丰收之年,他很期待。

  潘维建:现在我有一部长篇写作计划,我已经起名叫《乡村结》。中短篇小说这方面也有思考,其中有一个中篇,反映农村改革的,这个名字我起好了,叫《十万火急》。我还有一个乡村题材“三部曲”的写作打算。第一部已经写完了,叫《蝶舞》。然后再用两部来写上世纪90年代跟2000年之后。用连续的这么三部作品,表现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当中的发展变化。2020年秋天,也是种庄稼收获的时候,确实有些期待。

△潘维建(左)和记者合影

  记者:李伟民

  新媒体编辑:乔萍莉

  监制: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