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位博士的乡村治理观察:搭平台聚民心齐参与共治理

2017-09-01 10:38:00来源:农民日报

  ①

  ②

  ③

  图①为论坛现场。

  图②为长桌宴。

  图③为给长辈洗脚。

  编者按:当前,乡村“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守者多为老人与儿童,其结果是村民很难实质性地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激发和调动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能力,使其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行为主体,是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团陂镇凤形地村三组陶家仓,通过开展论坛、长桌宴等实践活动,增强了村民的乡村认同感和归属感,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乡村治理之路。

  姚华松文/图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团陂镇凤形地村三组陶家仓,地处鄂东丘陵山区,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棉花、花生、油菜等为主,村民收入主要源于外出打工。和其他农村一样,陶家仓自然村的“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全村93人只有过年时才能聚齐,平日里只有20来人,主要是老人、残疾人、小孩和部分妇女,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优势人力的外流和留守者综合能力相对较弱的条件限制,使得村民们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乡村建设的旁观者。笔者就出生于这个小山村。

  全民参与的小村论坛:

  效仿城里的“1+3+X”形式,共同商议村中大事小情

  和很多农村出身的孩子一样,我的性格一直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直到2005年到中山大学念博士,才在广州这座外向开朗、崇尚表达的城市,慢慢打开和释放自己。此后,由于自己在区域经济、城市规划研究领域的专业背景,还经常受邀到珠三角地区政府、媒体主办的城市区域发展论坛,发表一些观点和看法。每次论坛的互动环节,听众都非常活跃,各年龄段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发言,争麦抢麦的情况屡见不鲜,那种平等、民主的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心里特别认同这些城里人,敢于自由自在的表达与抒发。于是联想到,每次过年回家和村里人聊天闲谈,都能发现很多人其实很有想法,对很多事情有独到见解,但是他们缺乏一个在公开场合表达意见的平台。这让笔者萌生了一个想法:在我们村里办一个论坛!

  说干就干。经过三天的精心筹备,陶家仓论坛正式开张。我们效仿的是城里的“1+3+X”形式,即1个主持人、3个主讲人和台下自由发言的听众,让乡亲们共同商议村中大事小情。论坛的具体环节涉及四个话题:子女教育、打工体验、留守者心声和家乡建设。

  乡亲们普遍认为子女教育是家庭的第一要务,父母应该多一些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有什么事多沟通、多交流。千万资产的大忙人姚洪涛很重视良好亲子关系的经营和维护,“我们家晚饭时间在21:20左右,那是我儿子下晚自习到家的时间,也是我和儿子之间开始交流的时间。”小学校长姚红明驳斥“读书无用论”,“读书的意义不在于以后赚多少钱,而在于拥有更智慧的头脑和更好的思维方式,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渠道,尤其在农村。”在外务工的乡亲们几乎都对子女心存愧疚,觉得没法顾及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亏欠太多。

  说到打工体验,不少人表示外出打工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家乡缺乏发展机会,如果家乡发展好了,他们很愿意回来谋生。“城市只是赚钱的地方,打拼非常辛苦,但农村缺乏机会,只能出去。”在西宁搞装修工作近30年的熊望平说。面对我提出的问题:如果家乡发展不尽如人意,十年、二十年之后怎么办?还外出打工吗?三个主讲人一致表示依然会“落叶归根”。

  让留守者表露心声还挺困难,经过几番鼓励引导,羞涩的爷爷奶奶们纷纷表达了对外出打工子女的祝福和心愿:希望他们在外保重身体,平时多打一些电话回家,最羡慕的不是人家赚很多钱,而是一家人一块和和睦睦过日子。“我特别想念爸爸妈妈,比起家里的爷爷奶奶,更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这是大多数小朋友的共同感受。这说明,对于留守者而言,出外打拼的儿女们(父母们)的精神慰藉,在某种意义上比单纯的物质给予更加重要。

  对于家乡建设,老村长姚平福表示,“希望未来我们村建一个小广场,有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平日里我们可以活动筋骨,孩子们放学也可以玩一下。”村民王建华的期待则是,“希望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在农民教育与培训方面加大力气。”最后,在浠水县教育局工作的姚红兵总结道:“家乡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在外发展再好赚再多钱,都不应该忘记家乡,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建设家乡。”据悉,自2016年春节举办“第一届陶家仓论坛”以来,2017年春节我县有5个村效仿这一活动。

  启示:举办论坛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乡村的公共性表达提供渠道,其直接作用至少有两点:一是让大家坐下来一起发现和讨论问题,分享彼此的经验与心得,进而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二是让大家感受到公开表达与交流带来的快乐,相互感染和影响,告别羞涩腼腆的性格,变得开朗、自信和大方,逐步养成愿意表达的良好习惯,培养共同参与的能力。这种表达意愿和参与能力是乡村治理的基本条件和关键内容。

  热闹又感人的集体活动:

  给长辈洗脚,开长桌宴,“大家庭”认同感越来越强

  百善孝为先。为了传递孝道,我们安排了让子女给父母洗脚,媳妇给婆婆洗脚,女儿给妈妈梳头等环节。经过近半小时的矜持,年轻人逐渐克服了不好意思、难为情的心态,一本正经地给长辈们洗脚梳头。当笔者要求长辈和晚辈各用一句话表达感言,大家说过之后,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爸爸,对不起,我脾气不好,以后我尽量改。”姚乐松这样说。“妈妈,这么多年,您辛苦了,我爱你。”当姚杰大声说出这句话时,他哭了,他妈妈哭了,一旁的爸爸也哭了。邵元叔说,“儿啊,你在外面多当心身体,平时多运动,莫总是有点闲时间就玩游戏,早点讨个老婆回来。”这是他对儿子最重要嘱咐。“您在家少种一点田,别把身体搞垮了。”姚军表达了多数年轻人的心声。

  一个更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是长桌宴。我和几位长者在村里的微信群里提议,于农历腊月二十九中午举行长桌宴,村民自愿出钱参加。出乎意料,乡亲们十分踊跃,全都愿意来,3个小时不到,供10桌酒席的6000块钱就凑齐了。宴席当天,我们邀请3位老人讲述村子的发展历史和回忆过年的情形,号召全村人给祖人敬酒,年轻人给老人敬酒,子女给父母、兄弟姐妹敬酒以及夫妻相互敬酒。大家喝得开心,聊得尽兴,效果非常好。“我从来没有感受到我们村像今天这样团结一心”“陶家仓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个活动好,以后要年年办哟”乡亲们对长桌宴赞不绝口。

  一直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乡土性”和“熟人社会”,但是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开始呈现不同程度的原子化和碎片化,尤其是乡村作为一个村集体“大家庭”的身份认同日渐式微。然而,这种集体认同感的建立却是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因为治理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好乡村秩序如何维系、乡村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共同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深度和广度。

  启示: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下,乡村治理应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引导乡亲们对乡村发展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提升他们表达、议事、交流和讨论等能力,进而产生共建美丽乡村的现实行动。从长远来看,这些努力将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培育出内生发展的新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整体治理的综合水平。

编辑: 王肖军
关键词: 乡村治理;参与能力;大家庭;共同体;外出打工

一位博士的乡村治理观察:搭平台聚民心齐参与共治理

搭平台聚民心齐参与共治理,编者按:当前,乡村“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守者多为老人与儿童,其结果是村民很难实质性地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从长远来看,这些努力将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培育出内生发展的新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整体治理的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