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昔日穷乡僻壤今朝北国“江南”

2017-08-27 12:59:00来源:农民日报

  李永明孙景权

  挂甲峪,京郊平谷北部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秋日的挂甲峪,林茂果丰,一派丰收的景象。攀上村南的最高峰老君山尽赏山中多彩多姿的美景,人们不禁感叹:“好一个北国‘小江南’!”

  创业时光

  1987年年初,在大华山乡政府工作的张朝起在乡主要领导鼓励下,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回村任职,带领乡亲们挖穷根、奔富路,立志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

  过去,村里通往山外只有一条羊肠小路,阻断了大山与外界的联系。张朝起深知,四通八达的道路对于闭塞的山村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各级领导特别是县公路局大力支持下,1988年10月,挂甲峪通往山外的一条3公里长、10米宽的村级公路破土动工。经过一个冬春的鏖战,北京市山区第一条村级柏油路终于将挂甲峪引向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为挂甲峪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往山外的路修好以后,张朝起又开始着手实施第二步计划:办企业,走以工养农的路子。在县政府支持下,1989年,张朝起经过慎重考察和可行性分析,投资130万元与北京金属材料厂合办“三联金属制品厂”,生产小农具。1995年,尝到办企业甜头的张朝起又与北京高压气瓶厂、新加坡天海公司合资生产高压容器配件,第二年赢利40万元。从此,拿惯了锄把子的农民生产出高压容器附件,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不仅为集体还清了国家和个人的欠款,还打深水井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昔日闭塞、落后穷困的挂甲峪村开始走上兴旺之路,乡亲们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

  生态立村

  在张朝起看来,挂甲峪这块没有污染的山场,就是未来发展的巨大财富。

  从1997年开始,挂甲峪村党支部抓住市委、市政府出台山区综合开发水利富民政策的机遇,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顶、坡、沟立体开发,高标准规划设计,一步成型到位”的原则,带领乡亲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新一代“愚公精神”,向荒山、荒地开战,走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致富之路。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挂甲峪村山山水水变了模样,当初制定的“十上山”即“道路修上山、水利引上山、果树栽上山、畜牧养上山、科技跟上山、电信网络布上山、新能源项目建上山、游客游上山、有机果品改上山、生态民居建上山”的发展目标初步实现。在全村拥有两条龙脉的万亩山场上,修起了长达40公里的水泥环山路,全村每座山峰都有水泥路直达山顶,像一条蜿蜒的彩带飘落山间。

  水源稀缺是挂甲峪的切腹之患。张朝起在进行山区开发的同时,带领村民依山就势,修建了大集水池、小截流、小塘坝、小水窖等100多处(个)小水利设施,铺设了3万多米地下管道,形成相互连接的水利网络。同时,充分利用地下浅层水、山泉水和偏坡水、路面水等,建成了“五瀑、十潭、三湖”等既优化生态环境又符合山地需要的基础设施,做到了“零水整用、闲水忙用、高水低用、恶水(洪水)善用”,让每一滴水都变成循环水、生态水、富民水,实现了大气水和地下水的良性循环,成为京郊山区综合开发建设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工程”。

  与此同时,挂甲峪村的综合利用再生有机能源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再生有机能源,全村2000多果园全部安装了光能频振式杀虫灯,为生产生态型无公害果品提供了安全保障。此外,全村350多盏路灯均为太阳能路灯,包括庭院里的庭院灯、草坪灯,全部使用太阳能;农民住宅采用太阳能设施,取暖煤改电,做饭用生物质气和天然气,点灯取暖用太阳能,每户年均节约开支6000元以上,不见炊烟成了这里一道别致的风景。有专家曾做过这样的测算,挂甲峪村一年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达到总能耗的30%,大大高于全国7%的比例。

  “股份”兴村

  干着今天,想着明天,张朝起时时思考着挂甲峪村的发展与未来。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山区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挂甲峪村党支部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基础上,把各家各户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股份制改革,让村民当股东,按效益分红。村集体利用集中上来的土地,发展林果搞旅游。

  村里成立了“挂甲峪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科学开发、持续利用,并注册成立“天甲富民投资管理中心”,代表社员依法行使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同时,按照土地使用集约化、资源占有股分化、经营管理公司化、分配方式股份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发展决策民主化、综合发展科学化、生产生活环保化、居住条件别墅化和生活水平小康化“十化”要求,集中全村人力物力财力兴办各种产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为全村的长远发展、民生的持续改善和村民的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产业保障。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作为北京市第一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村庄,挂甲峪人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股改兴村之路,初步形成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有地不种地、交易靠分红”的新型劳动分配方式,出现了“十大变化”,即产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外销变内销、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东、分居变团居、落后变先进、贫穷变富裕、愚昧变文明、精神变物质。

  旅游富民

  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建设,挂甲峪人还做起了旅游这篇大文章,通过发展旅游,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村里成立了由多家子公司组成的北京市天甲旅游开发集团,多方筹措资金在山间果林中建成了多处旅游基础设施,建成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挂甲峪山庄度假村,旅游与农林、村企业并驾齐驱,成为全村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

  2005年,挂甲峪村被市政府列为13个旧村改造试点村,集中统一建设别墅式新民居。新民居不占用集体一分耕地,全部依山而建,为两层别墅式,采用太阳能设施,建筑材料生态环保,污水排放集中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住进漂亮的新民居,几乎家家搞起了民俗接待旅游,成为乡亲们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成绩斐然

  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和持续奋斗,挂甲峪村用实践诠释着科学发展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变,走出了一条生态养山、旅游休闲、有机果品、再生能源的绿色循环之路。

  如今的挂甲峪,集体经济实力强大,村集体资产总价值由2001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亿多元,村民的生活水平由30年前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增长到现在的3.05万余元,30年增长了100多倍。

  如今的挂甲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全村林木覆盖率达到95%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生态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几年前,国家旅游局专家来挂甲峪村视察,称赞这里是“北京的新大寨,京东的大绿谷,天然的大氧吧,休闲的好去处。来这里,品美食,住农居,养心、洗肺又清脑”。

  如今的挂甲峪,多年前推行的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化运行方式,以及迅速壮大的集体经济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为改善民生积累了较为可观的经济保障。2006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来到挂甲峪村参观考察,称这里是“北方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

  挂甲峪的成功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注与支持。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有多名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到挂甲峪村视察、指导工作,给予挂甲峪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自1997年以来,挂甲峪村先后荣获北京市山区水利富民先进村、北京郊区生态文明村、北京最美乡村、首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以及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近百项市区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峪村;江南;气瓶厂;科学发展观;北国

昔日穷乡僻壤今朝北国“江南”

挂甲峪,京郊平谷北部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如今的挂甲峪,集体经济实力强大,村集体资产总价值由2001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亿多元,村民的生活水平由30年前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增长到现在的3.05万余元,30年增长了10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