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到另一块“田园”去耕耘

2017-04-24 16:55:00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李传君

  四川省宣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县。该县紧紧围绕“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

  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驱动。2014年10月,宣汉成为全省7个率先启动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试点工作的单位之一。该县紧盯农业科技人才这一核心驱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通过破除政策藩篱,有效调动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变俯身搞科研为出资创业,县畜禽改良站走出一条新路

  宣汉县畜禽繁育改良站最大的成就是与省农科院专家一起,通过30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有“中国南方第一牛”之称的蜀宣花牛。该牛具有生长快、体型大且为乳肉兼用等优点。

  为了进一步推广蜀宣花牛,2014年12月,县畜禽改良站大胆响应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号召,站长石长庚带领本站16名科技人员,以100头母牛及部分现金折算成500万元入股一家肉牛养殖场,更名为明月蜀宣花牛繁育场,由肉牛养殖变为种牛繁育。

  石长庚等科技人员带来的不仅是一整套蜀宣花牛繁育技术,而且还带来了优质牧草种植技术和全株玉米青贮技术,同时还对养殖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结合周围的土壤环境,养殖场选择了6种牧草进行种植试验,最后选定了一种多年生高产的狼尾草。如今,狼尾草种植面积达37亩。而全株玉米青贮技术的运用,更是让周边三四个村受益匪浅,一吨全株玉米卖400元,从地里砍倒直接拉到养殖场,不仅让农民增了收,同时还为他们省了劳动力。

  去年,繁育场还对苎麻养牛进行了试验,如果成功则意味着饲养成本将会更低。副站长赵纯超说,苎麻在川东各地普遍生长,而且被人们习惯种植,千百年来对苎麻的利用仅限于提取纤维,其茎叶部分基本上是扔掉,如果茎叶再利用起来喂牛,不仅将大大提高其利用价值,同时也为苎麻产业走向种养结合的路子探明了方向,为农民增收添了条新路。

  当返乡创业遇上科技创新,农村的天地才真正变得更宽广

  2014年春节后,早年闯荡广东的陈卓、王晓波、杨宏春相约返乡创业,来到宣汉县明月乡大鱼池村流转了1400余亩土地,成立了宣汉县众城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片种植莲藕。

  但经过一季的核算,三人遭遇了创业以来第一次困惑:根本赚不了钱!种下去的藕疏密不均、良莠不齐,产量上不去,价格也上不去,如果继续下去就意味着不断陷入一个无底洞。

  在彷徨不定时,县农业局提出了建议:跟懂行的农业科技人员合作。经牵线搭桥,县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杨斌与众城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技术入股的合作协议,杨斌负责在基地实施“藕鱼丰产高效种植创新项目”,每月不少于20天现场指导,并按增收部分30%分红。

  经过调查,杨斌迅速找到问题出在哪儿:首先品种选择太单一,作为藕种的品质也不好,且没有进行消毒杀菌,施肥也不均衡。随后开出解决药方:对整个基地进行因田、因品种规划;并根据田块和品种的情况掌握种植的疏密度;根据土壤情况选择优质品牌的肥料;种植前必须对藕种进行选择、消毒和杀菌;实行藕下养鱼,施肥时采用先施一半,隔段时间再施另一半的办法,避免鱼因缺氧死亡。

  经过修正,基地效益好转,每亩藕产量高达2000多公斤,产值近万元,每亩养鱼收入还可增加两三千元,综合核算,每亩纯利润达五六千元,一年便可回收几百万元投资。

  科创公司的成立,破解了多年困扰全县食用菌产业的一大瓶颈

  宣汉县的食用菌产业萌芽于2007年,2008年被县里确定为五大特色产业之一,2013年初步建成方斗食用菌产业园,到2015年发展到10个小区,业主单位十余个,年生产食用菌五六百万袋。可这么大的产量却一直需要从外省引进菌种,无疑成了进一步壮大的瓶颈。

  2015年,省农科院专家与宣汉县11名科技人员共同出资600余万元,成立了宣汉县科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菌种培育研究。经过一年多发展,公司年生产大球盖菇、羊肚菌等菌种超过30余万瓶,同时开展菌类生产试点示范,吸引并支撑了天丰菌业和鑫峰、明龙、太明、巴人、方斗专合社等经济组织入驻方斗食用菌园区,年产值增加20%,年增收1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开江、渠县、达川等周边县市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上万亩。

  尤其是公司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广大食用菌种植户兴业致富注入了强大推动力。“就在公司成立后不久,我们便创造了杏鲍菇菌袋二次发酵、再次利用种草菇的技术,为种植户提高了产出效益,赢得了种植户的广泛好评。”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到目前为止,公司还取得了6大方面的技术突破:高山羊肚菌栽培示范、黑木耳液体菌种培育及集中工厂化制袋、大球盖菇种植及保鲜技术、羊肚菌连作技术等。黑木耳工厂化集中制袋最受种植户欢迎。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羊肚菌;丰产高效;宣汉县;养殖场;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