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滚动新闻

央广网

玉米不能成为第二个“大豆”

2016-04-15 10:59:0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就玉米实行市场化收购访相关专家

  本报记者张伟宾

  实行了9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之后,价补分离的新机制如何建立?农民收益如何保障?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上游注水过高,下游产业就没法发展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整个产业链是利好消息。”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系主任倪国华分析说,玉米价格长期处于世界“高地”,扭曲了包括玉米加工、生猪产业等市场,也对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造成影响。

  通过市场化改革把整个玉米产业链搞活之后,既扩大社会整体需求,还会把一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生产者挤出去,让真正有优势的种植户留在市场中,这有利于提升玉米产业的竞争力。

  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形成玉米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他估计,玉米种植面积的缩减情况,将会在2016年玉米季之后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趋势。

  然而,玉米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东北玉米跟着国际市场价格走,玉米价格可能要降到0.7-0.8元的区间。”李国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玉米种植户难免要承受一部分损失。“玉米价格还得往下走。”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也持相同的判断。

  “重要的是,要给农民一个出口,让农民有更多选择。”李国祥提醒说,不种玉米之后种什么,要有充分考虑。同时也要防止国际价格波动、低温自然灾害等多重波动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冲击。

  而对于补贴的发放,李国祥特别强调,补贴的金额要让农民种粮不吃亏,种粮积极性不受打击。补贴发放方式必须认真考虑,这里面有很多复杂因素。“财政补贴的资金只能以承包地登记面积为依据进行补贴,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的实际种植面积远远超过登记面积,据东北某地反映,个别地方实际种植面积可能比登记面积超出40%。”李国祥说,种粮大户的土地是流转来的,有土地的不种粮,种粮的没土地,补谁不补谁,这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要避免补贴发放引发矛盾。

  关于补贴方式上,倪国华也指出,按面积补存在开荒地、测不准等现实问题;按产量补又难以避免出现“转圈粮”的问题;而直接按照粮食直补的方式,虽然易操作,但是在保障种粮积极性上可能出现偏差。他提出,要综合考虑各种补贴方式的优劣,既要防止财政走入“烧钱的悖论”,也要防止价格巨幅波动导致农民的更大损失。

  “补贴太低,起不到保障农民利益的目的;补贴太高,又会成为国家财政包袱。”玉米不能成为第二个“大豆”!在王秀东看来,玉米新政之后,仍需要一揽子的配套政策措施。

  “政策要有弹性,要充分考虑到东北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东北大部分农机都是跟玉米配套的,种其他作物相关社会化服务跟不上来,农民短时间内是绕不过这个弯的。”王秀东说,对于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手段,不能只看到改革的必要,而看不到现实困境。

  王秀东建议,要以种植合理成本作为补贴标准,尽量保证农民种粮不亏。最好是把出路想在前面,把各种困难都考虑进去。

编辑:洪越

关键词:大豆;玉米价格;粮食直补;玉米加工;李国祥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大豆目标价格公布

我国今年将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4800元,和2014年、2015年持平。

2016-04-04 18:50:00

如何看待粮食领域“三量齐增”现象

如何看待粮食领域“三量齐增”现象  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实现连续12年增长。”  陈锡文委员建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和改革,应通过科技创新推出更优良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2016-03-08 14:27:00

明年是国际豆类年 能否为大豆市场带来转机

近日,记者在中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采访了解到,今年黑龙江大豆获丰收,但购销市场清淡,大豆价格下跌趋势十分明显。

2016-01-08 11:01: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