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滚动新闻

央广网

云南鼓励农村妇女加入刺绣行业

2015-08-28 15:2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刺绣既是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妇女衣服上必不可少的装饰,也成了她们不离本土就可以赚钱养家的手艺活儿。本报记者 张文凌/摄

  “我有200多套民族服装,都是自己缝制的。”52岁的刘正风是一名布依族“绣娘”,她喜欢民族刺绣,不仅为自己绣制衣服,而且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将村子里的绣品远销东南亚。

  不久前,在创意云南2015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活动主办方专门设置了一个“刺绣布艺展馆”,彝族、白族、苗族、壮族等10多个民族的刺绣产品和技艺得以展示,“绣娘”和“绣郞”们现场上演飞针走线,让人拍手叫绝。这是云南刺绣首次大规模、单独成馆参加展览。

  在云南的村村寨寨中,有很多心灵手巧的“绣娘”,但他们的刺绣大多数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精美的手工绣品并不为外界所知。为了加强云南各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及手工刺绣的重要艺术价值的认知和重视,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市场上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云南少数民族地方刺绣品牌,日前云南举办了第二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及提名村的评选。来自昆明、保山、大理、曲靖、玉溪、普洱、红河、文山、楚雄、昭通、西双版纳、丽江、德宏、临沧等14个州市的44个村镇参加了评选活动。

  “刺绣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脱贫致富,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要把刺绣产业发展推向正轨。”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产业规划处副处长王中秋说。

刺绣让农村妇女“在家赚钱”

  2012年,刘正风所在的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乡多依村委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刘正风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同时成立了刺绣公司。为了适应市场,化妆包、纸盒、拖鞋、围巾等日用品上都有了“绣娘”们的刺绣,产品销往省外、东南亚等地。除本村农妇之外,还有来自相邻的贵州、广西等地的农妇加入,目前合作社有200多人。

  “‘绣娘’每月平均可以挣到2000多元,最多的可以挣到4000元。”刘正风说,正是这些稳定的收入,让“绣娘”们可以一边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在村子里做农活儿和照顾老人小孩,不用再外出打工。一位曾经在上海打工的“绣娘”说,在外面打工,扣除住宿费和餐费,还没有在家里刺绣挣得多。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文华村,刺绣也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从事刺绣、布扎手工业的农户占到全村人口的60%。据了解,文华村近年来相继成立多家绣花鞋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白族绣花鞋年产量10多万双,年产值达320万元。

  昭通市镇雄县花山乡大火地村的刺绣产业发展也颇具规模,年产值达300万元。该村彝、苗刺绣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在当地政府对刺绣产品进行推介展销、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下,影响越来越广,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看到这些村寨中的刺绣时,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廖力耕说:“这些少数民族绣品不单单是传统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展现,更有一些带有市场远见的刺绣产品,比如一些设计时尚的纸巾盒、床上用品等被推广,刺绣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刺绣在农村有着广大的发展空间。”云南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郑露说。她认为,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刺绣,当地政府组织培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课程对民族刺绣产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同时,提升农村妇女的刺绣技艺,调动她们发展刺绣产业的积极性,对云南刺绣产业的结构调整有重大作用。

  “鼓励农村妇女加入刺绣行业,在为他们增加创业机会的同时,真正实现为刺绣产业发展‘造血’。”王中秋说。

编辑:洪越

关键词:刺绣工艺;妇女联合会;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妇女;云南民族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潮流趋势] 刺绣流苏民族风 只需一点就能瞬变“森”

2013-07-29 12:12:23

[新闻背后]站在市场化十字路口的刺绣

2013-07-27 04:40:57

揭秘解放军新式礼宾服:金属丝刺绣亮眼

2014-12-26 18:38: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