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滚动新闻

央广网

种粮大户主动减种引思考:多大规模算“适度”?

2015-06-03 10:52:00 来源:半月谈

  虽然农业发展的方向是规模化生产,但大规模农场由于资金不到位或是技术管理跟不上部分撂荒的情形也越来越多。近期,记者在调研时发现,山东章丘一位种粮大户主动将自己经营的土地面积从过去的670亩降到了182亩。他为什么缩减种植规模?适度规模经营的“度”又在哪里呢?

 

  主动缩减种植规模

  64岁的张保华是山东章丘绣惠镇太平村一位种粮大户,从2000年开始承包附近外出务工村民不愿经营的土地,面积逐年扩大,2013年达到670亩,涉及5个自然村。不过,他今年的粮食种植面积只有182亩。

  “以前地没那么多的时候,我一个人就能看过来,管理很及时,后来到了670亩,根本顾不过来,需要雇佣很多劳动力,如果没有补贴,赚不了多少钱。”张保华说。

  事实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后,张保华就从2012年种500亩土地“扩张”到670亩,并顺利拿到了当年的种粮大户补贴——每亩230元钱,总共十几万元。不过他经营的土地,却遭遇了产量的下降。

  “以往小麦亩产能达到900斤,玉米亩产能达到1100斤,但前两年经营的这670多亩,只有部分管理较好的地块达到或者超过了这一水平,其他很多由于管理不到位产量较低。”张保华说。

  张保华开始反思。他用“极限度”来说明土地规模和产量的关系,“在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到了一定的规模,产量就达到了‘极限度’。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现在我种的土地是少了,但单产提高了,手里这小200亩地,每亩能有500元利润,而之前那600多亩每亩最高两三百元。”

  张保华告诉记者,这几年租金越来越高,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所以主动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以前流转费用是一亩200斤小麦,后来逐步增加到三四百斤小麦,现在一般是600斤小麦”。太平村书记高恒彬等多名村干部和村民告诉记者,当地地力不算太好,如果流转价格超过600斤小麦/亩(720元/亩),种植粮食就赚不到什么钱。尽管规模经营后农资成本和收获成本要低于散户,但规模越大,雇工费用越高。

编辑:洪越

关键词:种粮大户;适度;适度规模经营;中央一号文件;小麦;个体农户;家庭农场;度;种植面积;产量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