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封面文章

[看焦点]节水农业瓶颈该怎样突破

2014-07-02 08:26:00  来源:央广网  说两句  分享到:

  编者按:水利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70%的粮食产自灌溉的土地,每年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0%以上,而一吨水平均只能产出一斤多粮食。无论是利用地表水还是开采地下水,都存在很大的水资源浪费。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如何改变农业生产中不加节制地随意用水现象,促进农业灌溉科学发展?

  央广网北京7月2日消息(记者王丰)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夏收已经结束,河北省大部分县市的农田里都已经种上了玉米,在衡水市景县西辛庄村,村民们正在给玉米浇“蒙头水”,浇地的方式仍是大水漫灌,也就是在地头放水,把水灌满整块地,费时而且费水。

  村民郭华仲:“得两个小时浇一亩地,一小时出50立方米的水。”

  村民说地上没河流,他们浇地就只能靠深井抽水,衡水市水务局统计,衡水市的全年用水量是16亿到18亿立方米,其中一半以上靠超采深层地下水维持,地下水每年都在以2米的速度下降,

  衡水市水务局工程计划科科长 马英鹏: “现在机井一般300到400米之间,这就是由于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为了保证它的出水量,水井在不断加深。”

  井深了,没有大功率的水泵就抽不上来水,这样浇地的成本就更高,村村民郭华仲: “水深了就坏泵,一坏泵就是几千块钱,上千元或者是上万元。 而因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机井的报废率增加,一旦水泵抽上来的水含沙量多多,这眼井就成了废井,衡水市水务局工程计划科科长 ”。

  马英鹏:“咱们全衡水深井的数量大致上是在七万五千眼左右,其中深机井是四万眼,每年衡水的深机井是以百分之三到四的速度报废。”

  同样,在冀东水稻主产区昌黎县,村民孙立军告诉记者,这里水井的深度也是越打越深,还不断出现干井的情况,因为没有水,家里已经不种水稻了。

  每年种庄稼,买的水泵功率就得越来越大了,水流一年比一年小,有时候甚至没水。而且有的地方光用水泵还打不出水来,还得找,水肯定是越来越少了。 地下水的超采使得地面出现沉降,资料显示,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其中最大的一个漏斗面积达8800多平方公里,而这个面积,大约是北京市市区面积的12倍。地下水超采不仅造成了工农业用水困难、成本增加,更可能因为地面沉降而带来其它危害。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调查与科技外事处处长 吴爱明:“ 地面沉降不断加剧,就造成了咱们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风暴潮造成危害,咱们河流的排泄洪能力明显降低一些公民用建筑设施遭到破坏,如果下一步继续加剧的话,很有可能影响到咱们京沪铁路的安全,包括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

  吴爱明:“农业灌溉耗水,一直是华北平原最大的用水项目,占了总用水量的80%左右。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已经成为了治理农业用水浪费的当务之急。那么另一项措施,那就是还是靠节水灌溉,滴灌喷灌这些技术应用,应该说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最根本的问题。”

  农业灌溉长期以来一直是水资源的“第一浪费大户”,所以要避免地下水超采,阻止地面继续沉降,最根本措施就在于发展节水农业,那么节水农业包括哪些方面,目前国家节水农业发展又呢?

  所谓节水农业就是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最少的水分消耗,来最大化的生产农产品的 一种农业发展模式或者农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志敏:“ 从我们国家总的区域和水资源分部来看,南方毕竟水资源相对多一些,当然南方也有季节性干旱,缺水主要在北方,北方的农业灌溉70%是用在小麦上面,所以北方节水主要用在小麦上。”

  据了解,节水农业的技术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工程节水,第二是生物节水,第三是农艺节水,第四就是管理节水。管理节水就是从政策、水资源的调配、用水的价格等方面进行水资源总的控制。那么什么是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呢?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志敏:“ 生物节水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植物本身的抗旱节水机能,发挥生物本身的节水潜能,主要是通过遗产改良培育节水抗旱品种,农艺节水就是通过高效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物的栽培措施,以及其他的一些列措施,让田间的水减少蒸发,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叶面蒸腾。农田节水主要就是生物节水,选择高效的品种,节水品种加上节水栽培等等一系列的农艺技术来把蒸发尽可能减少。”

  在农业生产与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有裨益。然而,尽管国家层面下了不少功夫,但节水工作推广起来却并不顺利。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志敏表示: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水利设施不成体系、乡村组织的缺失、不合理的农地制度安排,以及支农资金下乡和技术服务推广不到位等体制政策因素,都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小麦的农田节水技术,我们说90年代就已经形成技术了,但是现在仍然在推广,关键问题是,技术有技术,但是落实到农田里面,让农民接受这个是很关键的。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教授 黄兴法:“ 相关的培训没有跟上,导致很多系统运行完后,农民不知道怎么办,可能就慢慢不用。还有就是经费上,节水灌溉一次性投入比较高,政府部门应有相应的扶持力度,在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让农民用得起。” 

  王志敏:“在国外农场统筹经营土地,生产效率高,还可以达到全过程机械化——不仅播种、收获,浇水和施肥也可以机械化操作。未来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深入,相信我国的节水农业推广会更加顺利。而眼下,仍需国家、社会加大对节水农业的关注和投入。”

  首先是政府层面的,政府要加强对节水农业的支持,辅助甚至增加投入,第二个就是社会要更多的关注,很多节水技术的发展,除了国家的投入外,企业的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这项技术。”

编辑:孟超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