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封面文章

[看焦点]“速成鸡”、“缩宫素牛奶”究竟是什么?

2014-04-07 09:44  来源:央广网  说两句  分享到:

  编者按:从“速成鸡”到“缩宫素牛奶”,失实报道让农民屡屡受伤。该用怎样的方式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最近,一条名为“给奶牛打缩宫素催奶,长期饮用会造成人体生理紊乱”的消息遍布微博和各大新闻门户网站,乳制品质量安全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有专家却指出,这条消息实际上是一条失真的报道。那么“缩宫素”究竟是什么?媒体的报道有哪些失真的地方?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

  央广网北京4月7日消息(记者李伟民)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最近,一条名为“给奶牛打缩宫素催奶,长期饮用造成人体生理紊乱”的消息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报道中称,有记者通过暗访的方式,了解到广东佛山市某奶牛养殖场在挤奶作业前,工作人员会为奶牛注射缩宫素。这是养殖场的一种不正当的“催奶手段”,目的在于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报道还说,这样被“催”出来的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并且已经流入市场。

  自从几年前震惊全国的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公众对于国产奶制品的消费信心一路走低。以奶粉为例,有调查机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市场进口奶粉与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4%和46%,进口奶粉占了上风。

  此次“缩宫素”的消息出现之后,“我现在拒绝喝牛奶!”,“我们还敢喝牛奶吗?”等质疑声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给奶牛打缩宫素催下来的奶,对人体真的有害吗?这“缩宫素”究竟是什么物质呢?从事奶牛养殖28年的浙江平湖三兴奶牛场场长包祥华告诉记者,“缩宫素”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它并不是用来催奶的。

  包祥华:“缩宫素呢,我们牛身上用呢,一般就是老牛,它体质比较差,一个在分娩过程中,体力不够,主要是子宫收缩不够,我们就给它注射适量的缩宫素,增加大牛的分娩,早点使小牛排出子宫。还有一个,产后出血,用缩宫素的情况下,效果也比较好。”

  而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曹志军看来,“缩宫素”只不过就是一种正常的催产素。曹志军:“缩宫素就是催产素。正常奶牛分泌乳汁的时候必须有催产素分泌,才能够产牛奶,也就是说你即使不打注射这个东西的话,奶牛也要产生催产素的。”

  那么,养殖场给奶牛注射这种催产素之后,是否能让奶牛的产奶量如同注水一样,增加起来呢?曹志军对此予以了否认。

  曹志军:“养殖场有一部分牛呢,因为自身生产的催产素不够,因此为了让奶能够下来,所以才会打这个催产素,就是那个奶它虽然在乳腺里,但是没有催产素它产不下来。但是并不会增加产奶量。”

  而对于奶牛打了“缩宫素”之后产的奶,会影响人体健康的说法,曹志军同样予以了否认。

  曹志军:“这个催产素正常打的话,也是循环不到牛奶里面去的。”由此看来,给奶牛打缩宫素催奶,长期饮用造成人体生理紊乱”这篇报道的内容确实存在着不真实性。截止目前,记者还没有查阅到因为此次偏颇报道而影响奶制品价格的消息。

  近年来,由于媒体的不正确报道而给某一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带来影响的事例层出不穷。海南病香蕉事件以及去年春天的樱桃生虫等事件,虽然事后都被有关部门辟谣,但是农民的损失已经不可挽回,消费者的信心也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回升。

  曹志军“喂食以后,一只鸡一天可以长一斤左右,记者了解,地塞米松是一种激素类药物,长期食用会导致动物肥胖……”

  这是2012年某知名媒体报道有关“速成鸡”的一个片段。从此,速成鸡成为我国消费禁忌,我国肉鸡价格一路下跌。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秘书长宫桂芬介绍说,其实所谓的40天就出栏的“速成鸡”并不是像一些媒体所言,喂食激素长大,而是因为白羽肉鸡的生长速度本来就很快。

  桂芬:“白羽肉鸡,就是媒体炒作的速成鸡,其实是国外引进的品种,生长速度快。国内一般都是集中规模化养殖。”

  40天出栏的白羽肉鸡因为媒体的误读而使得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亏损严重。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农产品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在面对媒体的偏颇报道时往往处于劣势,因此他们遭受的损失也会非常严重。

  李国祥:“农业产品很多都是一家一户生产的,一旦受到妖魔化的时候,往往就是说他没有这个能力,甚至说他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来进行这种反击。农民应该是处于一种劣势。”

  李国祥表示,一些媒体没有经过调查研究,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的不恰当报道,也会使得消费者信心下降,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失信,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要在这方面加强监管。

  李国祥:“如果我们的信息是妖魔化的话,会进一步打击消费者的信心,那么我们按照标准化生产改进了的质量安全都得不到承认,因此我们的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啊,无所谓,那么我们这种标准化生产的推进、质量安全的保证,都得不到保证,所以它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那么我们的媒体必须负起责任来,如果媒体发布虚假的、妖魔化的信息,我们的媒体和新闻监管部门,就要加大甄别和处罚的力度。”

   客观的说,媒体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失真报道层出不穷,也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国农产品安全确实存在着问题有关。从咱们农民来说,也应当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不生产、制造有问题的农产品,从源头上堵住问题农产品的发生,这样,消费者才能更加理智地甄别虚假信息,最终也能保护农民的权益。“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加以重视。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孟超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