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视频 > 大国名医

大国名医第二集 “安一刀”——愿凭仁爱医苍生

2017-10-13 09:33  来源:cnr我要评论 
  

        俗话说:“十人九痔”。

  在医学界,治疗肛肠病难以言说的“苦累”,令趋之者亦少。然而,一位医生却无悔坚守四十余载,成为圈内响当当的“人物”。

  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

  “有效,安全,中医和西医在他那里得到完美结合。”

  这是业内对安阿玥的评价。但老安的患者们更喜欢称他为“安一刀”。

  上世纪70年代,安阿玥入北京广安门医院先学西医外科,天生细长之手,技艺精进,逐步转入少有人问津的肛肠领域。上世纪80年代参加“西(医)学中(医)”班,并拜师苦学,渐学渐悟,中西医融会贯通,屡有创新之举,发明具独到优势的中医新药。

  “安一刀”独创的手术术式经几十年历练,堪称“绝活”。刀剪如舞蹈般游走,折磨病人数载的患处顷刻间消灭,手术之得心应手,方法之巧妙合理,愈后功能恢复之好,凡见识过老安手术者无不赞叹。后又经10余年努力,最终筛选出乌梅、五倍子、赤芍三味中药为主要组方,制成芍倍注射液。

  “刀”、“药”并举,简化和规范了肛肠常见病的疗法,也解决了许多肛肠疑难病治疗的难题,遂成“安氏疗法”,逐渐为业内外接受,成为目前肛肠专业唯一以姓氏命名的系列疗法。

  2004年,这一疗法被卫生部列为“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他的相关课题研究相继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

  “安主任看病只认屁股,不认脸。”

  安阿玥办公室的书架上,有一排整整齐齐的笔记本。病人姓名、年龄、就诊日期、病况、手术示意图、用药详情、预后情况等等,无不用蓝、红两色圆珠笔记录得清清楚楚。他认为,手术记录不仅可以用来查阅,而且可以作为研究疾病的第一手资料,从中找出规律来。

  2014年9月,一位来自上海的虞先生慕名前来。饱受肛肠病8年之苦的他,在上海跑遍了大医院,没有一个医生敢给他手术。虞先生试着找到安主任,没想到,安主任在检查时就让他“服了”!

  “安主任给我手检的结果和上海拍的核磁结果是一模一样的!”在上海被认为是不可能做的手术,在安主任这里得到的答复是没问题,“回上海请假准备来手术吧!”

  安阿玥的患者老年人居多、病情更复杂、手术风险也大,所以普遍就医困难,有的医院甚至以“没有病床”为由将老年人拒之门外。

  安阿玥从没有拒绝过老年患者。

  作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曾为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友人诊治疾病,安阿玥没有居功自大。在他眼里只有一个个病痛的身体,没有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的区别。只要住进他的病区,他都亲自检查、亲自治疗。

  怪不得有些患者会说:“安主任看病只认屁股,不认脸。”

  “手术刀是冷的,可我们的心一定是热的”。

  每天清晨,安阿玥7点准时到达病房,四十载寒暑几乎无一例外。

  安阿玥看到过一张张被病痛折磨的脸庞,难忘那一双双渴望健康的眼睛,也更懂得扶危济困的责任与医者仁心的价值。如今,青丝转成白发,但行医初心未曾须臾改变:医生,最重要的就是看病,踏踏实实、稳稳当当、规规矩矩把病看好。

  把病看好,需要专心致志,把有限的精力用于医学研究。

  时至今日,他已不知拒绝了多少高薪聘请和挂名邀请。安阿玥总说: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把精力浪费在名利上,玷污了医生是“人民生命守护神”的称号。指望脱离临床、依靠“忽悠”来增进医术,试图靠网络攒几篇论文一夜成名,这是一种浮躁之风。做医生、看好病,就应该拒绝这种浮躁与功利。”

  如今,年过花甲的“安一刀”,最大的梦想依旧是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年轻人。他把医术倾囊相授给学生,但更希望他们铭记:做医生,要有一颗民胞物与的仁爱之心。

编辑:张劲涛

央广推荐

今日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