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产业大揭秘
近几年,盗墓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持续升温,热归热,咱心里得有谱——盗墓可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
盗墓团伙的全班人马叫“一锅儿”。“锅”里的核心人物是“掌眼”,“掌眼”不仅有寻找古墓的本领,也有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打算购买墓内文物的初级收购商。
“支锅”是盗墓行动负责人,类似于包工头,负责筹措盗墓所需的资金、设备等。“支锅”的投入是有风险的,一单活儿干完,无论这一“坑”出货还是没出货,价值高与低,“支锅”都得向合作者支付事先谈好的价钱。事成之后分红,“支锅”能分到两份,其他人只能分到一份。
“腿子”指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他们在盗墓过程中扮演着“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探寻墓地,确定里面是否还有文物等。“支锅”不在现场,“腿子”就有绝对的权威。
在盗墓产业链中,最底层的是“下苦”。“下苦”多是农民工,从事挖掘工作。通常情况下,即使“支锅”盗取一座古墓的利润达到上千万元,一个“下苦”也只能得到几百元到几千元报酬。
北京的潘家园和西安的八仙庵是全国两个著名的古玩市场,但完成的却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使命。八仙庵主营地下出土文物初次上市的交易,潘家园则侧重三、四级市场的倒手交易。一手地下文物,无论在谁手上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它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暴露刚刚完成的盗掘。所以,文物到手后,“支锅”老板最关心的就是尽快找到安全稳妥、又出手大方的买家,这样才能保证一干人马的安全。
走私出境是他们惯常的做法,其好处一是隐秘,二是快捷。快到何种程度?据说盗出的文物一小时就能出手;三天的时间可以通过两次倒手文物出境;如果是一条龙不倒手的话,两天到达境外。一旦文物出关,盗墓者就可以永远逍遥法外。
在盗墓产业链上,风险最大的是基层盗墓群体,其次是最接近盗墓者的初级市场老板,因为他们离犯罪现场和犯罪证据最为接近。无论是在盗掘还是运输途中案件被侦破,公安人员顺藤摸瓜时,证据链条上最先锁住的就是这部分人群。因此,罪犯们只有通过频繁的倒手,才能抹去地下文物身上所携带的犯罪印记。老板们的分工也十分明确,二手市场的老板消息最灵通,他们看家的本事就是眼快、腿快、耳朵灵,所以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盗墓的信息。拥有资金和关系也是他们的优势。但是,由于背负的风险较大,这一群体的组织结构基本处于松散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