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11月16日消息(记者李健飞 通讯员刘昊亮 姚巍)“我们这里山太高,交通不便,以前虽有手艺,但没人看,换不来钱。”

  深秋的云南省屏边县云雾缭绕,直至黄昏,才在天边破出光明。晚饭过后,游人群众三三两两来到滴水苗城景区散步,侯保兵和朋友们架好“戏台”,自顾着吹奏起芦笙、巴乌、响蜜,极富民族特色的悠扬乐音引来无数路人围观。

  已近花甲的候保兵是屏边县湾塘镇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但由于身处大山,侯保兵的这门手艺很少能够外出去表演,也很难给家庭带来实际的经济收入。

  “复兴号”来到苗乡后,苗族花山节、芦笙舞、三步弦等6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围山、人字桥等人文风景逐渐为外人熟知,侯保兵的手艺也得到了展示的舞台,每逢节庆,当地文化旅游主管部门都会邀请他们这样的老艺人来为绿色苗乡奏乐放歌,为旅游产业添火加柴。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这里高山深涧清流、终年绿意盎然,聚居着苗、汉、彝、壮等17个民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但由于重山的阻隔,屏边的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助力少数民族地区早日脱贫,2019年,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对昆(明)玉(溪)河(口)铁路进行提速改造,将时速由原来的120公里提升到160公里,并于当年9月28日开行“复兴号”绿巨人动车组,为正在冲刺脱贫攻坚的屏边苗族自治县注入了“兴”动力。

  “交通方便了,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游客来看表演,还会购买我们制作的芦笙,收入越来越好,生活也比以前舒服了。”

  交通兴,百业兴。从百年滇越米轨铁路到昆玉河准轨铁路,再到“复兴号”动车组的开行,源源不断的游客,为当地发展奠定了基石。屏边县政府抓住机遇,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加快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大围山森林公园、滴水苗城、百年滇越铁路人字桥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让这个边陲小城变成了众多网红和游客的打卡圣地。

  作为苗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侯保兵”们组成文艺小分队,在节假日为游客展示多彩的苗族文化,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同时也开辟出了一条“文化+旅游”的扶贫新路子。

  旅游产业的兴旺,让苗族群众制作的乐器、传承百年的银器以及手工织绣的服饰受到了游客的热捧,而良好的住宿环境,也为游客流连苗乡的提供了优质的“落脚点”。??

  “动车开通以后,酒店的游客入住率大大提高,每个月都有上升的趋势。”封正奎是屏边红堆酒店的负责人,铁路的开通,让他敏锐地意识到,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高水准酒店既是小城转型发展所急需,也能为企业自身发展带来新机遇。

  便利的交通在兴旺旅游业的同时,也为包括建筑、餐饮、交通、酒店等一大批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2019年初,规划80间客房的红堆酒店在滴水苗城景区外围落成,前台、客服、后厨等岗位的“打工人”近半来自周边农村,他们跳出“农门”,在完成身份转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整个家庭的脱贫致富。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屏边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4.43%,各项旅游指标刷新历史纪录,其中8.1万人次旅客选择乘坐动车,占比超75%,方便快捷舒适的复兴号动车,既是游客出行的首选,也为屏边经济转型发展增添了加速度。

  2020年11月3日,包含屏边在内的云南9个贫困县,经省级、州市级和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并进入公示环节,长期以来的国家级贫困县屏边即将实现“脱贫摘帽”,进入发展新征程。

  如今,街道上随处可见身着百褶裙的苗族老少,脸上洋溢着笑容,经济的发展让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愈发自信从容,而道路的通达,正帮助越来越多的山区贫困群众踏上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