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守护大理绿水青山 “三清洁”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2018-05-17 10:3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大理5月17日消息(大理台记者赵红 王敬元)面对生产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环境保护任务日益加重,特别是洱海保护压力日趋加大的严峻形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从2014年1月13日起,在全州范围内全面启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全民大行动。

 

凝心聚力 人人参与

  清晨,是洱海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每天早上7点,60岁的赵光明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湾桥镇石岭村的洱海边,清理水面、打扫垃圾。

  作为“三员”组长,赵光明每天还肩负着“巡查”的任务:“(因为)我们的洱海不只是我们大理人的洱海,是世界的洱海,我们要把它展现给全世界的人来观赏,但是你要把它保护好,它才有观赏价值。”

  最近几年,像赵光明一样土生土长的大理人越来越多,一年365天,他们用汗水丈量着大理这块土地,构筑起了保护大理生态的第一道防线。因为职责的不同,他们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滩地协管员、河道管理员、垃圾收储员、村庄保洁员、卫生监督员。于他们而言,保护洱海、清洁家园,是工作职责,更是一代又一代大理人传承下的心愿。

  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污染、卫生问题,201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在大理这片美丽热土吹响了号角,将清洁的滋养注入到每一片土壤,打响了守护大理生态环境的攻坚战。

  短短3年多时间,“清洁观念”已蔚然成风,走进大理任何一个村落,都能感受到美好的变化。城乡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清理,干净、整洁的环境随处可见。2017年,洱海水质6个月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6个月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目前,全州“三清洁”工作按照坝区、山区两种模式,在坝区基本建立了“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市)处理”五级联动的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机制;在山区,普遍采取生活垃圾初分、减量、就地焚烧、还田、填埋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做好垃圾处理。不论城市乡村,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从2014年起州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在全州范围内每年建设100个州级“三清洁”示范村。3年共投入2419万元,建成312个州级示范村,让更多成功做法、优秀经验得以推广。此外,通过“一事一议”,召开村组干部会、户长会等形式倡导,村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享受”的观念,自筹垃圾清运处理费。

  刚开始收取垃圾清运费时,群众不理解,挖色镇海印村村委会副主任杨瑞忠便上门收费做工作,还一次就帮三亲六戚垫付了几千元的垃圾清运费,他说:“一个巴掌伸出来都还有长有短,难免会有人拖着不交。从一开始我们就确定一个原则,村三委带头、党员带头、亲戚带头,一带十、十带百。有榜样有带动,效果就出来了。”

  不仅在海印村,如今在大理,从城市到乡村,主动缴纳垃圾处理费早已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仅2016年,全州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便累计筹集垃圾清运处理费7800多万元,占全州投入资金1.4亿元的50%以上。到2017年初,全州1120个村社中,825个村社实现垃圾统一处理,占全州73.66%,全州城乡环卫保洁人员达到8700多人,清运车数量达1340多辆,年清运处理垃圾达82万余吨。

  此外,大理各地还推行了“门前三包”或“四包”、“五包”责任制,把“三清洁”写入村规民约,形成了群众定期清扫、创优评先等日常机制。其中,宾川县金牛镇试点就探索形成了现金兑现、建立积分档案、兑换生活用品、表彰先进家庭等垃圾分类回收联动新机制。

 

创新突破 长效整治

  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视察时来过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这个位于大理洱海边上、只有400多户人家的千年白族传统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和“三清洁”工作中,组建垃圾收储员、洱海滩地管理员和河道管理员队伍,专职清理道路、河道和滩地卫生,并大力整治洱海滩地,建成生态湖滨带、湿地公园,洱海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古朴的村庄环境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在小桥流水间锁住了浓浓的“乡愁”!湾桥镇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古生村率先在大理市试点建设生物多塘净化系统,在沟渠入村口建设沉淀净化池,在入湖河道增设了17个拦污闸,实施入村入湖水源净化工程,有效收集处理村内污水,避免生活污水、农田废水直接排入洱海。”

 

 

 

  每年六大节假日和汛期来临前,全州中央和省驻大理、州级共159家挂钩单位干部职工都要到挂钩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帮助挂钩村解决资金筹措、环卫设施、垃圾处置以及“三清洁”长效机制建设等问题。州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整个龙龛村的村民自治,通过村民自治把三清洁的各项措施、制度落实到每个村,发动村民的自主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州政协建立了一个考评机制,从2014年考评机制已经兑奖到49户、3个村民小组,每一户兑奖的都挂给他们一个三清洁的先进单位和农村户,让他们感觉到清洁是为他们自己做,不是为他人做,保护洱海是他们的职责,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三清洁”工作开展以来,大理州构建起了州、县(市)、乡(镇)、村(社)和各部门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和完善五级网格化责任体系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党政同责、镇(办事处)村(居)为主、部门挂钩、分片包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不留死角”的工作机制;将“三清洁”工作全方位细化分解到各县市、乡镇、办事处、村委会、社区、自然村、重点入湖河流、入湖沟渠;每年六大节假日和汛期来临前一周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党员劳动日”、“单位劳动日”等活动;健全完善159个中央、省、州部门“挂钩包村”开展“三清洁”长效工作机制,并将其成效逐步纳入各种评比、考核体系之中。另一方面,监督机制的创新与建立,也成为“三清洁”工作强大的推动力。

  大理州生态委办专职副主任王敬元介绍:“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机制,最重要的制度有两条,一个是通过开展定期督查、集中整治周督查、随机日常督查、整改回返督查、网络问政督查等“四位一体”的督查方式(对存在问题及时曝光,要求限期整改,督查通报直接报送县市党委主要领导);同时建立干部约谈机制,对工作开展落实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问责。与此同时,大理州不仅总结出了自身“三清洁”工作的经验,而且还制定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17年6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

  3年多来,全州共计下发整改通知书262份,通报县处级干部2人,乡镇党委书记6人,挂钩单位33个,约谈乡镇书记、镇长各1人,问责乡镇书记、乡镇长各1人。同时接受社会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切实加大媒体和“大理州三清洁办公室”新浪官方微博对整治工作开展不力、破坏环境卫生行为和“脏乱差”等问题的曝光力度,3年多来,《大理日报》曝光126条,大理电视台曝光75条,大理州广播电台曝光41条。

  科学的信息监管机制也为“三清洁”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应。每天,大理州、市相关领导都会准时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头一天各县市、乡镇垃圾收集清运到焚烧处理的数据,短信发自大理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信息中心。

  大理市投资326万元建成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做到“称斤过两”过磅,实现“数字化、视频化、定位化”,提高了监督管理水平。就连挖色镇也建起了自己对“三清洁”工作进行有效监管的小数据库。挖色镇洱海和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张淼:“根据大数据的理念,每天统计、发布垃圾清运的各种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适时的参考。通过这个数据库,我们又制作了细致的“三清洁”管理表格,使各项工作都能一目了然,从而建立更为科学的管理制度。”

 

百川入海 全民整治

  每天,洱海周边近800吨生活垃圾被运往大理市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这里实施无害化处理,并形成资源化利用。

  大理市以市场化运作,引进民间资本,采用先进技术,在环洱海流域建设了一座日处理600吨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10座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一批生物肥业生产企业、建筑垃圾处理厂、垃圾清运等企业相继建成。

  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大理公司经理甘栋平介绍:“我们这次二期签约的(工程)除了大理市以外,还有附近的洱源县,以及周边的巍山、漾濞几个县展开,二期工程建成时包括这3个县的垃圾也能够实现垃圾的“三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通过3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大理州提出了“一个中心、六个支点、覆盖全州”城乡生活垃圾跨区域处理“十三五”规划,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处置城乡一体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信息化进程提速发展。

  在坝区以大理市为中心,以祥云、弥渡、鹤庆、剑川、永平、云龙为支点,辐射全州12个县市,3000吨的城乡生活垃圾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格局已然形成;在山区就地收集、就地处理、日处理4-6吨的新型自燃式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炉得以推广。

  去年12月18日,华润水泥(弥渡)公司日处理300吨规模建设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生产线投产试运营;2018年底,大理三峰公司将建成第二条日处理6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生产项目;祥云盛运环保有限公司将建成日处理600吨规模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剑川水泥窑协同处置250吨规模垃圾生产线也有望在2018年内竣工投产。

  未来,大理州计划3年投资5亿元,一个立足大理、面向全省、拓展东南亚市场的环境装备制造基地也将建成,并带动相关环保产业发展,形成垃圾处理“产业链”;同时,提升改造已有的33个垃圾中转站,规划建设48个垃圾中转站和数字化平台,完善垃圾收运管理体系;通过提高县城垃圾清运处理费收费标准和增加财政投入,推动县城保洁市场化……

  如今,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了“三清洁”的队伍中,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当地百姓,他们是使命在肩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志愿者、是游客、是生活在这片诗意土地的大理人,他们有的在出力,有的在宣传,有的在祝福,点点能量汇聚,让未来的“三清洁”行动拥有了无限的活力。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情”,习总书记的嘱托依然在耳畔回响,大理这片灵山秀水,将为中国、为世界,守护它的不变容颜,回归清洁天地,留驻美好未来,成为世人心中永远的诗意栖居之地。

 

 

 

编辑: 李腾飞

守护大理绿水青山 “三清洁”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