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林西县:小小玉米皮编出文化扶贫大窗口

  守家妇女也能撑起“半边天”

  青山竞翠,繁花似锦。走进内蒙古林西县大井镇,各式玉米皮手工艺品让这个夏天更加充满活力,小小玉米皮为这个美丽村镇打开了扶贫大窗口。

  玉米皮工艺美术产业是林西县文化扶贫的重点产业,是林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载体,也是全县妇联加以推广的妇女脱贫特色项目。林西县大井镇东方红村作为该产业的发源地,以玉米皮粘贴画为突破口,逐步开发装饰、保健、日用品等玉米皮衍生产品,同时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主动脱贫能力,最终形成一个全产业链的文化扶贫产业。该产业以村辐射乡镇,以乡镇辐射全县,从而让玉米皮粘贴画在林西遍地开花,增加农民收入。

  “过去遍地乱扔的玉米皮,经过这么一捣弄,就变成这么好看适用的小花篮、小拎包、小坐垫。这个技术学到手可真不赖,我们在家就能赚到钱。”代云平熟练地摆弄手中的玉米皮高兴地说。半个小时的工夫,一个精致的小花瓶编织品就呈现在眼前。

  代云平是大井镇大榆树村一位普通村民,一年前,她和村里姐妹跟进当地发展节奏,做起玉米皮手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主人,用一双巧手开启了美丽的新生活。“前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我和姐妹们不能在‘妇女之家’相聚,切磋技艺,但宅在家中的我们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互相沟通交流,创新产品花样,制作了许多新产品,什么也没耽误。”据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宅家妇女们制作的产品有一半已售出,人均收入800多元。这些往日拿回家烧火或直接粉碎的玉米皮,竟成了该镇妇女发家致富的“香饽饽”。

  东方红全村种植玉米3500多亩,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高,农闲时间长。为此,当地妇联借助玉米皮产业,给妇女寻找了一条守着家门口就能增收的好门路。该产业也得到了自治区、市、县妇联的大力支持,为该镇投入资金、技术等服务,鼓励当地妇女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丽新生活。林西县妇联主席李成华说:“今后,在大井镇发展玉米皮工艺美术产业带动妇女增收的成功模式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将制作玉米皮工艺品推广到其他乡镇,使其成为带动全县妇女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我要努力把这门手艺学好,闲暇时间只要动动手就能给家里添收入,最主要是没成本,家家都有原料,只要肯学就能挣钱。”大榆树村村民张凤兰通过微信联系到常来村里培训的吉林省大安市指导教师,很快学会一种编织新花样。自从有了这门手艺,张凤兰没事儿总是拿起玉米皮用心琢磨,在她家里,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个新奇的小制品。玉米皮粘贴画手工制作以妇女为主要参与对象,丰富了农村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她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艺术也创造了收益。

  为更好发展玉米皮工艺美术产业,2018年10月,林西县在大井镇成立了内蒙古首家“玉米皮粘贴工艺美术协会,带动全县文化扶贫产业的发展,将有兴趣爱好的贫困妇女组织起来加入协会,激发广大妇女内生动力和主动脱贫能力,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协会将带动更多残疾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入会,根据身体状况参与简单劳动,依据劳动量发放劳务工资,并从协会提取一部分公积金救助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同时,利用推进“五小工程”工作契机,建立粘贴画产业与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每出售一件作品提取10元作为资产收益,发放给参与产业发展的25户39名贫困人口。

  为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激活发展动力,2019年11月22日,大井镇在生态扶贫联合党委原有组织框架基础上,专门成立大井镇玉米皮手工艺产业联合党总支,借助融合党建凝聚合力、激发活力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组织、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力量,充分激发玉米皮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活力。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能发展。如今,大井镇正以打造“林西县玉米皮工艺美术之镇”为目标,坚持“依托市场、建设基地、创建品牌、带动增收”的指导思想,最终形成“村村建基地、妇女为主体,高端做粘画、创意新特奇,低端做编织、种类样样齐,回收有订单、价格有保障,自己有销路、链条要拉长”的产业发展格局,让玉米皮工艺美术产业绘就繁荣民族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的美丽新画卷。

  老百姓转身成为“艺术家”

  “原来什么也不懂,看到人家没多久就弄出个作品来,咱真羡慕,通过这几次培训,我也掌握了要领,没事儿和大伙儿一起研究着弄个玉米皮艺术品,增收的同时感觉自己越来越有品位,从普通农民一下子就变成了艺术家。”大井镇村民石学会在参加艺术培训后高兴不已。

  为把玉米皮工艺美术产业做大做强,走出一条文化扶贫产业的新路子,大井镇牵头组织培训骨干、营销人才,提高农民自我管理、服务能力。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公司化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研发设计、分户小作坊生产、统一商标标识、统一订单回收的营销模式,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社会化大生产。定期开办培训班,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自身“造血”功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吉林省大安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老师到该镇进行玉米皮工艺品编织培训。同时,选派15名技术骨干到大安市进行深造,使她们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目前,已累计举办培训班53期,参与培训的妇女、贫困户、残疾人150余人,编织产品10类1000余件。通过签订订单和展会销售等方式,打通产品销路,促进农民增收。“五亩玉米地一年纯收入多说也就3000多元,而我通过作玉米皮贴画去年一年就收入10600块钱,和我一起参与创作的伙伴们平均也达到6000至7000元。”大井镇东方红村技术骨干吕海萍介绍说。

  有了技能,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态度也有了大改观。大家积极参与到玉米皮产业发展中来,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在“艺术”的道路上实现着人生价值,也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原来,我们村很多老百姓,一到闲暇时间,不是串门、扎堆聊天就是喝酒、打麻将,习惯一点都不好。有时还会滋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社会风气。自从有了这个产业,大家一改过去的陋习,积极参与到玉米皮产业中来,大家在一起沟通交流,相互促进提高,形成了和谐文明的村风民风。”大井镇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志介绍说。

  玉米皮摇身变成“艺术品”

  走进林西县大井镇玉米皮手工制作精品展区,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玉米皮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梅兰竹菊》《春色满园》《大展宏图》等内容丰富的玉米皮贴画闪亮登场,花瓶、凉席、储物筐等各类的玉米皮编织品琳琅满目,不时还会有新作品入驻展区。这些精美的作品价格不等,小到几十元,大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创作出一幅作品有时会耗时数月,单从人工成本上看,也注定了作品“不菲”的身价。其中一幅由老师和学员利用近一个月时间共同完成的《松鹤延年》贴画作品深受市场青睐。“没想到这原来不起眼的玉米皮,竟然能做出这么精美的贴画。”前来参观的人感叹不已。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宽百姓增收渠道,2018年10月,林西县大井镇经过多方考察,结合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广、玉米叶产量大的实际,积极发展玉米皮手工艺产业,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利用玉米皮“调制”增收致富“新佳肴”。

  2019年8月,在林西县承办的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县委、县政府指定将400幅玉米皮粘贴画做为马拉松比赛纪念品,这更坚定了该镇发展玉米皮粘贴画的信心。在京蒙帮扶协作工作中,北京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举办了扶贫进社区活动,该镇带去已装裱和未装裱的贴画全部销售一空,使玉米皮粘贴画在北京打开销售渠道。

  据了解,大井镇除在大榆树村发展玉米皮编织工艺外,还在东方红村成功发展玉米皮贴画工艺,以玉米皮为原材料,采用煮、晒、熨等多种方法,经过颜色处理、防腐、粘贴、护膜、装裱等复杂工序,做成湿而不卷、燥而不裂的玉米皮贴画,形成了“一村一品”玉米皮制作新格局。(王海英 张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