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个把心交给苦寒之地的人

  ——记玉树州治多县索加乡莫曲村第一书记玉成

  

  玉成入户走访。治多县委组织部供图

  天边的索加:那是眼睛的天堂,风景壮美

  也是身体的地狱,即使躺着,也是奉献

  离脱贫攻坚交叉普查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莫曲村第一书记玉成一边整理着莫曲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的资料,一边把治疗高血压、脑梗塞的药物一把丢进嘴里,还没拿起水杯,十几颗药粒已经咽下,喝下一大口水后,玉成猛地吸了一口气。

  驻村有段时日了,妻子扎晓英打了好几通电话了,在省城西宁上学的小女儿扎西巴毛也快要迎来假期了,但玉成哪里能顾得上,日积月累的压力和劳累使身体透支,但他感觉到时间的紧迫,进而越发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起来。

  莫曲村海拔4700米,高寒缺氧,玉成整夜整夜睡不着,因为身体难受,每次吃饭时,他机械式的先吸一口气,才咽下一口饭。莫曲村的“老支书”香巴求培看不下去了,他叫上村主任尕玛,催促玉成赶紧去医院检查治疗,可玉成近似哀求地说:“等我手头的扶贫工作告一段落,然后就安心去住院。”

  玉成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管委会治多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局局长。5月17日,他要解决一起狼害的事情。其实,原则上“脱岗”的扶贫第一书记,完全可以将这样的事情交给下面的人去办,但玉成坚持要自己处理。就这样,玉成终于回到了264公里外的治多县城。

  “那时候就觉得玉成局长的脸色很差,黑眼圈严重,嘴唇发紫,几乎就没有个人样儿”。扎西东周是莫曲村的驻村干部,近期忙于县城易地搬迁的事情,几天不见玉成,“变化”居然这么大。还没来得及为村里的事情“叙叙旧”,玉成因为身体极度不舒服,早早回家休息了。临走之前叮嘱扎西东周将狼害处理结果的材料拿到他家里来,说要看一眼才放心,不管多晚。

  跟受狼害的牧户核对好数据,管理处协商好处理意见,已经是晚上10时多了,熟悉玉成性格的扎西东周没敢耽误时间,打印好材料,就开车奔向玉成家里。

  打着点滴的玉成在藏式床榻上看材料,扎西东周也才顾得上喝上一口热茶,吃上一口风干肉。

  修改完材料已是凌晨1时多,扎西东周才回到家。不管是扶贫“第一书记”玉成,还是驻村干部扎西东周,这样的时间段回家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次日一大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聂恰河上,波光粼粼,甚是美观。习惯早起的玉成像“定时”般张开眼睛,长舒一口气,准备起床。

  然而,左腿怎么也使不上劲儿,玉成以为睡久了,腿麻了,想着用左手撑着地,发现左手也使不上劲,便喊叫妻子扎晓英过来看看怎么回事,可“晓英”两个字怎么也叫不出来。

  玉成知道,身体真的出事了,但没想到会如此糟糕。

  玉成被送进县医院,疾病诊断书上写着:脑梗。于是紧急转院省城西宁,就诊于青海省人民医院脑神经科。

  一件羊皮袄轮着穿,半斤青稞面分着吃

  美丽的嘎嘉洛草原呀,何时能让草原牧民过上好日子?

  今年45岁的玉成出生于长江源头的治多县嘎嘉洛草原,这里是高海拔深度贫困的典型区域。年轻时他曾亲眼见过乡亲们“一件羊皮袄全家轮着穿,一斤青稞面五六口人分着吃”的贫穷生活。

  1995年,玉成从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先后担任过县草原站站长、治渠乡乡长、多彩乡党委书记等职务,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逐渐变成了圆脸庞、身材壮实的中年人。他总给人一种踏实稳妥的感觉,但凡问他具体的事,他都会用一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态度,认真地缓缓道来。

  看似平淡的经历,却让玉成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地区工作经验,还与当地的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多年后,这份情谊让玉成作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

  2017年底,脱贫攻坚工作在三江之源进行得如火如荼,已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管委会治多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的玉成,怀揣着帮助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想法,决定干一回扶贫第一书记。

  “我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而且我对基层工作很熟悉,对牧民群众有感情,越是偏远贫困的地方,越可以发挥我的特长。”玉成主动找到组织部门,表达了自己想去扶贫一线的强烈愿望。

  同年9月,玉成如愿被安排在人称“天边索加”的莫曲村,这是治多全县最偏远贫困的地区。道路崎岖难行,气候高寒缺氧、风云变幻莫测,但在像玉成这样强者的眼中,这里是父亲骏马奔驰过的草原,也是记忆中开始萌生“让草原牧民过上好日子”理想的地方。

  玉成出生于干部家庭,爷爷、父亲是经历过共产党带领贫困群众翻身做主人的重要时刻,单是从“玉成”名字上能看出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实实在在刻进骨子里的。曾时任治多县政协主席的父亲言传身教,培养了玉成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为人民服务的韧性,这也成为玉成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

  心中有民,方能为民。怀揣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条真理,这位已经是副县级的第一书记意气风发走向莫曲村,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脱贫攻坚路上没有坦途,要突围出去

  就得雄鹰一样志存高远,也要牦牛一样踏实吃苦

  2017年的莫曲村,全村522户1697人,其中297户898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有近一半都搬到县城去了,留下来的都是走不了的贫困户。

  走访!没有充分的调研,就没有绝对的发言。沉下心来去真正了解牧民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急缺的是什么、最盼望的是什么,这是玉成刚驻村时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同时这也是让自己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走村入户,在莫曲河畔的漫漫下乡路上,玉成把下乡作为获取扶贫经验的一把钥匙,一次难得的机会。熟悉玉成的驻村干部扎西东周知道,只要跟玉成一起出来,不管环境有多恶劣,困难有多大,不扎扎实实入户走访调研,是绝不会空手回去的。就这样,莫曲村里的山沟水涧都留下了玉成的足迹,身边的人也都跟着连轴转,别人评价说:“仅仅看着,就觉得很累”。

  但是玉成真的做到了,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把村情民意熟记于心,也把村里的草场牛羊数量、邻里关系烂熟于胸,甚至连哪家老人在生病、谁家房子容易遭熊害都记得清清楚楚。玉成的配车更是一个移动的“家”,帐篷、睡袋、洗漱用品、置换衣物,铁锹,千斤顶,钢丝绳,简单的户外工具,整个车的后备厢就如同一个小仓库一样,应有尽有。

  时间一长,村里不论男女老少,有事都愿找玉成解决,没事也都要找他拉拉家常。“玉成书记,您回来了”,这是牧民群众跟他打招呼的方式,一句“您回来了”,可以看出这里的牧民群众早已把他当成了家里人。

  与西藏交界的莫曲村道路很是艰难,尤其是莫曲村2社,进去要骑马,牧民群众住着用牛毛编制的帐篷,放牧着屈指可数的牦牛,没有规划的四季轮牧,草场的承载力逼近极限。

  玉成曾整宿整宿地倾听村民讲述莫曲村的故事,太多太多的贫困故事深深刺痛玉成的心。谋生渠道窄、收入低微、缺乏劳动技能是最主要的致贫原因。面对如此的贫困“硬骨头”,靠什么手段去帮扶这些贫困户?怎样完成村集体经济“破零”,如何选择适合莫曲村发展的发展产业?面对繁琐复杂的脱贫攻坚工作,略感迷茫的玉成总是愁容满面,加上高血压,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时时撞击着他的心扉,常常夜不能寐。

  一粒青稞,一双勤劳的手

  和一群凝聚的心,逐渐消融贫困的坚冰

  莫曲村原名为八一村,受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的影响,改名穿村而过的莫曲河河名,一直沿用至今。莫曲村是个典型的高寒缺氧贫困村庄,环境恶劣,生产结构非常单一,没有虫草等资源和劳动力转移,群众收入来源较少,草场抗风险能力低。怎样让莫曲村牧民群众尽快增收致富,成了玉成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恰巧的是,玉成担任莫曲村第一书记时,也是国家公园成立的时候,为了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国家公园管理局拨付80万元国家公园扶贫项目资金,玉成心里有点底了。

  人心齐,方能泰山移。不同于其他的村子,莫曲村的“前世”甚是复杂,有三分之一是1985年特大雪灾过冬搬迁的“冬迁户”,有三分之一是从牙曲村、君曲村搬迁过来的,余下的三分之一才是莫曲本村的,再加上一半搬迁到县城的,原本“三三制”的莫曲村更加聚集不起来,人们各干各的。

  玉成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建村级党员活动中心。“一定要遵从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思路,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到哪里,党的建设工作就进行到哪里。”经过和村“两委”协商,把原先莫曲村小学的旧址翻新,成立村党员活动中心。门口的整面墙上低保户、五保户、高龄老人的照片贴得整整齐齐,桌子上资料一应俱全,村里的牦牛老板、羊老板、草场老板、运输老板、服装老板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脱贫致富。

  第二件事情,就是做一篇关于青稞的文章。

  炉火映红了才措的脸颊,她利落地翻炒着铁锅里的青稞,不时停顿看看成色,待炒熟的青稞溢出馨香,便迅速倒入大铁盆里收纳,动作一气呵成。

  与才措一起炒青稞的还有几位藏族妇女,而旁边另一个较大一些的厂房里,一溜排开的是正在手工磨糌粑的妇女们,她们都来自莫曲村,已成为挣工资的产业工人。

  “是玉成书记点子好,让我们坚持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做出的糌粑深受当地群众欢迎,销售价格比机器做的炒面高出许多,产品被县内的几家养老院优先购买,如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招了几十名工人,大家的收入也不断增加,生产热情很高。”村里烟瘴挂生态示范合作社下的糌粑加工点就位于治多县扶贫产业园,合作社的副理事长布才仁先将刚刚制作的“阿克”(汉语翻译为“父亲”)糌粑的袋子分发下去,又忙着核对这个月的订单数量。尽管如此劳累,布才仁每天还是乐得合不拢嘴,因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莫曲村村民的钱袋子正在靠这源源不断的糌粑而鼓起来。

  在合作社名下的洗车店,职工陈林巴登刚刚收获自己的爱情,今年初,他和同在洗车店工作的白玛措吉结婚了。

  今年25岁的陈林巴登一家属于“冬迁户”,早在他7岁的时候全家搬迁到了县城,先后学习嘛呢石刻,又在餐厅当过服务员,一直没有稳定下来。直到洗车店营业的时候,他第一个报名来工作。见到他时,正好有一辆越野车来清洗,因为洗一辆车有40元的收入,陈林巴登铆足劲地洗着,遇到一些难清洗的角落,索性直接摘掉手套收拾。温暖的阳光通过洁净的车漆面反射,陈林巴登因嘛呢石刻还留有伤痕的那双大手显得更加通透起来。我们握手时,感觉那双手细腻柔软,我的心里却像被砂子摩擦,有种粗糙的疼痛,也有对他靠双手脱贫致富的敬仰。

  天地未变山水依旧,精准施策抓扶贫

  保护生态环境要紧,生态畜牧业发展同样要紧

  “五月解冻,八月草黄”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同时,“万里长江第一县”的治多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何以脱贫?对于纯畜牧业发展的莫曲村,走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路子是“必选题”,也是莫曲村惟一能够“拿高分”的“必答题”。

  集中领导、整合项目、集中力量,群策群力发展的创新方法使生态畜牧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治多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传统畜牧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创新草原生态保护、建立农牧业经营主体、探索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草畜联动、多元服务产业的重要节点,审时度势后的玉成决定用8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选择发展藏系绵羊产业。

  “住在县城的牧民,牛、羊、草场及现金都可入股,每年按比例分红。”村党支部书记香巴求培说,有人怕草场和牛羊交给合作社没收益,玉成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动员,耐心讲合作社的好处,签订抗风险承诺书。有人怕搬走了看不住,草场过度放牧影响生态平衡,破坏长远利益,玉成让留居贫困户把产业资金放在合作社购置牛羊,他们分工放牧、育肥、补饲、收奶领取工资报酬。

  “托牛所”的办法盛行,草场统一管理也理顺了,各家草场的四季轮牧情况及时公示,合作社很快步入正轨,草场退化也得到遏制。

  玉成提倡的“不养懒人”的理念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村民相继积极参加脱贫攻坚各种技能培训,合作社名下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和馍馍加工点也经营起来,产生效益。

  就在2018年,收入达万元的脱贫户卓义荣获全县“脱贫光荣户”并受到表彰,奖励了一台崭新的三轮自卸农用车。当卓义拿到这价值1.9万元的三轮自卸农用车钥匙时,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让他不自觉地再三抖擞自己的身体。

  “合作社就是好,既解决了留居贫困户产业发展的难题,又实现草场资源整合利用,而我们就可以去外面打工赚钱。到年底了,都不用自己去催,合作社就把钱送到家门口,现在又有了三轮自卸农用车,啥都方便了。”卓义发动奖励的三轮自卸农用车,走上了回家的路。遇到稍微宽阔平坦的路,他还会大胆的“换挡加油”,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我们看到,卓义的身板挺得很直、很直!

  治多县委书记任宝元这样评价玉成:“他是个纯粹、富有责任心的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上,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也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履历添金的第一书记,而是一心为贫困群众谋福利,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真切切给莫曲村牧民办点实事,做点好事的第一书记。可以说,有这样的第一书记,是整个莫曲村的福分。”

  截至目前,莫曲村烟瘴挂生态示范合作社的牛羊规模已经达到3500头只,出栏率稳步提高,297户入股村民总收益达33万余元。

  脱贫,没有结束时

  病魔紧锁着他的咽喉

  心,却思索着村子下一步的发展按照国家公园园区“一户一岗”户均设置一个生态管护员的工作目标,治多县已全面落实了4047名生态管护员8741万元的报酬。莫曲村522户牧民每户增收21600元,极大地解决了莫曲村牧民群众基本的生存难题,在三江源二期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玉成争取到16个林业管护员名额,户均可增收24000元。

  自2000年入党以来,玉成坚持学习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和先进生产理念、技术。他的工作笔记上工整地记录了高海拔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突出特点等内容。他还在实践中摸索出高海拔贫困地区“扶志气、扶技术、扶产业”的脱贫经验,建立起脱贫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走进莫曲,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就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它向你展示着一个游牧民族最原始的世界。

  但对于玉成来说,莫曲何尝不是一块“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仅仅是4700米的海拔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足以令人生畏,肆意的大风,极度的缺氧,严重的高原反应折磨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即使简单地爬一个小楼梯,心脏都仿佛要蹦出来一样,不缓上一阵子,怎么也受不了。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每一分每一秒的坚守都在见证生命的奇迹。过去的每一个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像用刀子在包括玉成在内的所有人心里刻下过深深的印记,不可磨灭。

  但是玉成从不叫苦,从不喊累。日积月累的压力和劳累透支着玉成的身体,他带着治疗高血压、脑梗塞的药物到处奔波,有时身边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却说:“时间不等人,小康路上莫曲村不能拖后腿。”啃下这块硬骨头!艰难而又充满期望的攻坚路,在疾驰的时间流中坚定地挺进。

  八月初,传来可喜的消息,玉成的脑梗病医治效果明显,已经从青海省人民医院出院,现在青海省藏医院接受针灸康复治疗。我们见了一面。谈及家人,玉成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该怎么讲。聚少离多,他无法像对待莫曲村一样对待家人,生活上,是妻子全权负责,两个女儿的学习上,玉成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他担心省城西宁父母双亲的身体,却只能在电话里重复:“多多照顾自己。”

  我一直想问玉成,身居县级领导职务,却远离舒适和家人,选择在莫曲这样苦寒之地决战脱贫攻坚,他会想些什么?是否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但我没问。我想,他也许想过太多太多,而他即使在医院,还时时刻刻想着莫曲村今后的发展,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高海拔地区的艰苦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得有人干,玉成就是,一个把心交给苦寒之地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