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秒钟,在消费扶贫智能售货机上扫描二维码,就能购买中西部扶贫产品;24小时,在淘宝直播间,可以在线成交百万元重庆酉阳苗绣绣品;4-5天,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嘎啦果通过疆果东送消费扶贫渠道,跨越近万里摆到浙江金华市民的餐桌上……

  这些都是消费扶贫发展带来的变化。近日,国务院扶贫办传来好消息:截至10月31日,中西部22个省份共认定136130个扶贫产品,已销售2276.65亿元,超额完成了2000亿元的年度销售任务。

  2200多亿元背后,是政策出力、企业助力、消费者给力,多方合作“买买买”,推动扶贫产品购销两旺。

  刚刚过去的“双十二”购物节,对于重庆市酉阳县苗绣非遗扶贫工坊的“坊主”陈国桃来说可不轻松。“趁着这几天上架了新的绣品,姐妹们手下几乎没停过。”陈国桃所管理的工坊主要生产酉阳特色苗绣。今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工坊改展销为网销,开设了淘宝店,初开张时只有几百粉丝,如今已经增长到6万多。

  “直播间抢的,细节特别漂亮。”“太精致了,舍不得用,绣娘们辛苦了。”在店铺销量第一的手摇绣团扇页面下,大家纷纷打出好评并晒出精美图片。

  “双十一的时候销售额比较高,最多一天有100多万。”陈国桃告诉记者,工坊的员工都是当地山里的贫困留守妇女、残疾人,在她的带动下,县里已有近7000人学习苗绣技艺,帮助大量妇女脱贫创业。

  把消费扶贫好事办好,政策更要给力。为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国务院扶贫办在修订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考核中,将消费扶贫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考核指标。

  截至今年10月底,东部9省市消费扶贫金额超过675亿元。在各地广泛组织发动下,“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消费扶贫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3个多月前,浙江省义乌市市场集团“百县万品”助农供应链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吴潇翔和同事们千里赴贵州,从当地9个贫困县及欠发达县市挑选出近300款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利用义乌发达的市场和物流体系,助力“黔货出山”。

  “12月底,我们有一个消费助农展销中心将要开业,依托我们的市场,把来自贵州还有全国各地的扶贫产品销售出去。”吴潇翔说,为助力扶贫产品销售,公司在各大商超设立消费助农专区、专柜,投放了自动售货机。根据规划,到2021年,“百县万品”消费助农规模将提升为亿元级,每年至少带动1000户欠发达地区农户增收1000万元。

  扶贫产品产销,不仅要“一时火”,还要通过打通堵点,实现“一直火”。

  眼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正朝升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方向努力,以畅通柜台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让扶贫产品便捷地“飞出大山”,持续融入大市场。

  12月,在重庆的盒马鲜生门店里,液氮保鲜的南川金佛山方竹笋正在热卖。利用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优势,菜鸟乡村帮助优质农货对接农村淘宝、盒马鲜生等线上线下平台。但仅仅帮农民把货运出去还不够,更要想办法帮农民把货卖出去。加强物流与商流的互联,便是一条路子。

  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监杨胜利告诉记者,目前,聚划算、淘宝直播、兴农扶贫等平台均开设了土货鲜食、兴农脱贫等活动专区,让平台商家直接对接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截至11月底,总计已在阿里平台实现网络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数字经济的发展,为贫困地区换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从灵活便捷的网店、直播间等线上渠道,到扶贫产品专馆、专柜等线下场所,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以各种方式为消费扶贫出一份力,以买代帮、以购代捐的方式逐渐被广为接受,使消费扶贫更有温度、更暖人心。(作者 李文峰 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