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图壁7月26日消息(实习记者 李昊轩 昌吉台记者朱丽君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二十里店镇为中心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苗木产业不断壮大。经过40多年发展,现如今,这里的农民正在用苗木花卉产业,“苗”绘幸福新生活。

  “这一批是矮灌的,就是枝下高留到80公分,像这个树枝把他剪了,剪的时候尽量往平了剪,剪不平他愈合不好,修剪的方法就按这个。”

  走进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良种场村新建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的种植基地,合作社理事长王新建正在指导工人按照客户订单要求,对紫叶稠李进行精剪细修。

  良种场村是呼图壁县的苗木专业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种植苗木。王新建的父亲是呼图壁县的第一代苗木人。1980年,15岁的王新建跟着父亲带头在村里种树苗,他家也成为村里最早的一批林业专业户、呼图壁县最早的一批“万元户”。如今,王新建家的苗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多亩,每年苗木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王新建:“八五年(1985年),国家给了一个优惠政策,每一个生产队,两个林业专业户,我老爹就报名,我们家就租了50亩地,后期到九三年(1993年)就达到了150亩地,后面苗木越种越多,现在自己有1000多亩地。”

  王新建告诉记者,2000年以后,随着苗木市场前景看好,良种场村苗木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了2010年前后,各地绿化力度加大,对苗木的需求不断增长。得益于这一市场机遇,良种场村的苗木产业做得风生水起。王新建:“从2000年以后,从东北引进那些,包括彩叶树呀,海棠,加上花灌木和宿根花卉这类的,总共是300多个品种。”

  随着苗木市场逐步升温,村民便一窝蜂地扩大种植面积,因为追求数量,造成了低层次、低附加值树苗的无序竞争。小规格苗木、普通品种苗木逐渐受到市场冷落。王新建:“从八七年到九五年之前树苗长大,没人要,长到十公分都卖不掉。”

  曾经,村民推崇“密植”模式,一亩地种三四千棵小树苗,希望以数量赢市场。而后来的发展证明,种得多不如种得好,种“懒汉树”不如科学管理好。

  2013年8月,呼图壁县组织全县20多位苗木种植大户到德国、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考察,这让王新建大开眼界。考察回国后,王新建在村里带头标准化种植大规格、高附加值苗木。后来,他的苗木还出口到了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王新建:“一亩地只栽几十棵树,它们的价值高,树型好了,你像一般的白蜡,没有冠型的,像十公分卖个300多400块钱。这个中标价是十公分就全冠的,1200多一棵,它一颗就顶三棵树/就比较值钱/值钱呀,因为它树好,形状好。跟那个当兵一样,齐刷刷的灌幅和粗度、枝下高,几乎都是一摸一样。”(录音止)

  仅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2009年,王新建在村里率先成立了新建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86户。截至目前,合作社苗木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年销售额最高达3000万元。王新建:这个行情也好嘛,几乎家家都在县上都买的房子,还有车,都有。”

  牢牢抓住苗木种植主业的同时,良种场村积极推进苗木产业外延拓展。2015年,王新建依托千亩苗木基地,建设了七彩林海休闲园,并引导该村苗木产业由单一苗木种植向绿化工程建设、生态体验、旅游休闲、林下种养等“苗木+”综合业态转变,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链。

  炎炎夏日,七彩林海休闲园吸引了不少游客避暑纳凉。游客 亚赛:“这个农家乐,有苗木,还有花卉,特别适合人在这个地方旅游,空气又好,夏天来了嘛避个暑,确实是好地方。”

  良种场村三片区村民张清红和丈夫种植管理苗木同时,还在七彩林海休闲园当着凉菜师傅。张清红: “我们家也种了25亩地,好的时候一年也能20多万。我在闲的时候也在这儿打工 ,一个月工资4千多块钱,现在日子过得也挺好的。”

  2020年,良种场村人均纯收入20200元,其中,苗木产业收入占80%。

  目前,呼图壁县苗木种植面积达15万亩,苗木品种300个,销售规格上千种。全县有2000户近3万农民从事苗木生产销售,年销售各类苗木最高达1.5亿株、销售额最高达10亿元,产品远销全疆87个县市及辽宁、河南、河北、青海、山东、吉林等12个省市,已成为西北规模最大、销售最广的苗木花卉生产集散基地。呼图壁县苗木花卉产业管理委员会副书记、副主任 柯云: “通过苗木协会平台建设,以及苗博会等各种形式,从线上进一步把苗木花卉宣传和销售出去,让更多的农户从中能够得到利益最大化,从低端的一些苗木花卉做到我们高品质、高端的一些苗木花卉,进一步加大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和帮助苗户进一步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