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六必居,想必北京的各位朋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北京人早上起来爱喝上一口粥。讲究的北京人,必会配上六必居的酱菜。有人说,六必居不就是个卖咸菜的么。这话没毛病,可真正会吃的各位,您肯定知道。这六必居的酱菜,有时候还真不比这肉便宜。

始创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的中华老字号“六必居”,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必居博物馆”的开门迎客,标志着这家老字号吹响了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号角,实现了以“弘主旋、品美味、传文化”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建设进程的全面提速。

▲ 六必居位于前门的门店


现在,您不光能吃上六必居的酱菜,如果您到了前门的六必居门店。稍微再走两步,感受一下六必居的博物馆,也是很好的一趟文化旅程。

前门粮食店街3号是六必居老店原址。从2007年筹建并搜集文物,到2014年12月25日破土动工,再到如今开馆,已有十余年时间。博物馆占地面积1853平方米,由“食肴之将”“源远流长”“涅槃重生”“与时俱进”四大单元,以及“六必居老井”“传承人工作室”“研学实践区”三大体验部分组成。

▲ 博物馆镇馆之宝六必居牌匾,相传为严嵩书


今年已经62岁的杨银喜是六必居传统酱菜车间主任,这个车间至今保留着纯手工制酱菜工艺。而他也是六必居酱菜非遗技艺的传承人。

尽管六必居酱菜早已实现了现代化机器加工生产,在怀柔也有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但杨银喜依然选择留在六必居唯一的纯手工制造车间继续工作,和几个徒弟一起保留着六必居原汁原味的记忆。

▲ 酱菜工艺非遗传承人杨银喜


“每天打耙近万次”“日切菜50公斤每根薄厚2毫米”“像仪器一样精准识别含盐度”,这是杨银喜四十年的经历,也是他独一无二的绝活。他是如何做到的?在机器化盛行的时代,为何六必居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纯手工酱菜店?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您或许就会找到答案。

 

 

▲ 杨银喜为记者讲述酱菜工艺


40多年来,杨银喜把车间当家,一门心思把腌制酱菜作为毕生的事业,从未懈怠,常年的体力活让他经常感受到病痛的折磨,尽管如此,他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休息过一天,哪怕是家里有再大的事,他也是先到单位把一天工作安排好,才放心的离开。如今,年满60岁的他终于找到了可以信赖的传承人,杨银喜十分欣慰,但更多的是不舍,这里,有着他的青春和回忆,这里,有着和他一起成长的六必居,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位匠人的故事。

▲ 六必居手工酱菜厂


采访的最后,杨银喜说起了一件事,做酱菜,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想知道遗憾是什么?点击文章最上方音频收听:六必居—酱菜传奇完整版  


本节目由文艺之声与北京市商务局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