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文艺之声 > 2013文艺之声 > 1066文艺评论

央广网

汪国真的意义

2015-04-28 14:39:00 来源:文艺之声 1066文艺评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诗人汪国真是诗歌界最红的明星。他的诗集《年轻的潮》是无数年轻人的至爱。那本诗集,很小的32开本,蓝色封面,一枚白色的羽毛曾唤起无数读者的无限遐思。微博一位网友说,“汪国真的诗歌陪伴了他的青春,仅此一点就令人怀念。”还有网友写道,“笔记本上抄满了他的诗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你还未嫁,我怎敢老’,把自己感动的死去活来。”

  汪国真像琼瑶一样,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记忆,但当下的文学史几乎无人提及。今天看来,汪国真是一种通俗意义上的文学写作,它标明了一种大众化的取向。他的目标不是要挑战诗歌史,也没有文学史的野心,他只是想表达自己的内心冲动,采用一种浅显通俗的表达方式,所谓心灵鸡汤式的。汪国真终其一生坚持这样的创作立场,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热爱和追捧,但始终受到文学史的冷落。这种现象,在当代文学史上很普遍。像席慕容的爱情诗、琼瑶的言情小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等,都有类似的遭遇,既缘于文学研究与文学传播的不同机制,也缘于大众与专家的不同标准。汪国真诗歌的传播热与研究冷,还说明1990年代以来诗歌界的另一个现象,即诗歌的高雅与通俗之间的紧张关系。大众经常抱怨新诗难懂,想以明白易懂来改变诗歌的小众化取向,但很难获得诗歌界的认同与回应。汪国真的诗歌恰恰呼应了这种大众心理。汪国真的意义就在于,尽管平易浅显未必是优秀诗歌的必要条件,但一味晦涩难懂也不见得必然造就好诗。像琼瑶、席慕容、刘慈欣、余秀华一样,汪国真诗歌的走红,标明了一定历史阶段大众的阅读趣味和层次,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时候,文化都是分层次的,有小众的美声唱法,也有大众的通俗唱法,有穆旦、艾略特那样艰深难懂的诗歌,也有汪国真、余秀华这样的通俗诗歌,人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冷嘲热讽。他们毕竟带来了文学的滋养。对于文化,既不要小瞧大众的趣味,也不要扔掉专业标准。真正健康的文化生态一定是多元共存、兼容并包的。

  本期节目由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撰稿 。   

编辑:郭兴波

关键词: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