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童书分级 或许不再遥远

2017-07-30 10:13:00来源:每日新报

  在刚刚闭幕的第七届江苏书展上,京、沪、江、浙全民阅读办共同发布《中国分级阅读苏州宣言》,提出根据国情自主打造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分级阅读标准和测评体系,让分级阅读助力少儿健康成长。一时间,关于童书分级的讨论沸沸扬扬。

  何谓“分级阅读”?据公开资料显示,它起源于最初的发达国家,即按照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其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这个概念产生于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少年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并不相同。

  “童书分级”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目前国内(除港台地区外)对于童书分级并没有相应的制定标准,使得这一未知领域在业内引人忧心忡忡——需不需要全面推行,标准又该如何制定?

  从支持者的观点来看,如果推广童书分级,无疑解决了不少孩子家长选书的难题。童书市场浩如烟海,书目品类繁杂,有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图书市场上针对少儿的图书就多达15.28万种,市场占比超过23.5%。虽然部分童书在书封显著位置会标明适宜儿童阅读的年龄段,为家长选书提供指示,然而事实上,这种指导性的作用是很微弱的。年龄小的孩子,听说读写的掌握需要一定的阶段性,儿童读物对他们而言更像是启发智力的工具书,使用阶段自然容易划分,但如果是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孩子,这个标准就很难界定了。毕竟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都不同,一旦强行细分,不仅会使阅读受限,还会影响孩子个性化的发展。这便是大部分反对者不赞同童书分级的原因所在。

  在过去不短的时间里,儿童图书分级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而直到今天,很多人对儿童图书分级也仍旧存在误解,觉得一旦分级了,孩子就得按照这个标准去读书。事实上,分级制即便实施,也不会那么精准。“童书分级阅读”是一种理念,一种辅助手段,重点是让家长、让图书出版公司有分级意识,先期把关,帮助缺乏鉴别意识的孩子筛选掉对他们成长无益的信息。

  欧美国家有成熟的分级制度,但我们从影视到图书,分级制始终是一片空白。尽管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分级标准不能简单移植国外,但成熟的体系总有一些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从1968年出台至今已近50年,参看MPAA(美国电影协会)对于电影分级的做法,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对于一些儿童不宜的内容,会设置不同的辅导级,以较为常见的PG-13级(特别辅导级)为例,规定为: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13岁以下儿童要有父母陪同观看,该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这样指导性的分级标准,不仅对于年龄有了界线划分,还考量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标注了内容中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具体原因,建议家长介入辅助观看。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图书选择权往往在家长手里。分级或许不能指导人们“几岁的孩子该读什么书”,但它至少可以告诉家长,某本书“几岁以下不推荐阅读,几岁以下需在家长指导下阅读”,以及原因为何。只有这样,市面上那些充斥着暴力、裸露画面以及语言粗俗的动漫作品,才不会那么轻易被孩子看到,同样,面对类别清晰的读物,孩子才能有自主性,学会为自己选择适合的图书。而这才是童书分级存在的意义。

编辑: 褚夫晴
关键词: 童书;分级阅读

童书分级 或许不再遥远

在刚刚闭幕的第七届江苏书展上,京、沪、江、浙全民阅读办共同发布《中国分级阅读苏州宣言》,提出根据国情自主打造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分级阅读标准和测评体系,让分级阅读助力少儿健康成长。一时间,关于童书分级的讨论沸沸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