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海河下梢一条龙” 大沽龙灯传真情

2017-03-31 15:18:00来源:城市快报

  

  潮音寺庙会龙灯表演

  

  早期龙灯队合影

  

  制作龙灯(右一为路祥,左一为史训友)

  

  制作龙灯(中间为郭廷来)

  

  部队战士舞龙

  “龙就两个字:提神!我们常说龙的精神,什么是龙的精神?那就是人的精神。真正有精神的龙,得像说书人讲的那样,目光如灯。”在天津滨海新区大沽街道文化站,当80岁的路祥老人说出这番话时,突然散发出的力量和目光中的活力与神采,让听者为之一振。

  实际上,接受采访那天,路祥感冒未愈。然而,作为天津市市级非遗大沽龙灯的传承人,路祥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大沽龙灯。

  非遗小档案

  大沽龙灯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人

  大沽龙灯第三代传人路祥等

  重新聚到一起后,他们根据碎片化的回忆,再加上查阅各种资料,才慢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甚至连龙体的制作都是队员们亲自完成的

  最近这两年,作为大沽龙灯的第三代传人,路祥经常举办和大沽龙灯相关的讲座。

  在讲座中,路祥会告诉观众,大沽龙灯起源于清朝末年,创始人是路祥的师祖,他以燕青武功为根基,自创舞龙套路。表演时,飞舞的龙气势如虹,以轻巧翻飞的表演蜚声中原,曾有“海河下梢一条龙”的美誉。此外,路祥还会讲大沽龙灯的表演技巧,也涉及大沽龙灯所承载的文化。

  当路祥证据翔实地说出传承谱系,又或者用简洁的几个字来概括大沽龙灯的表演技法时,恐怕没人能想到,这些系统化的内容,基本都是路祥和其他老队员靠回忆整理出来的。

  路祥和大沽龙灯的接触很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小时候和退休后。1997年,路祥退休。当时包括史训友在内的几位爱好者想恢复中断了多年的龙灯表演,请路祥出山。“说实话,当时我并不想去。不是不喜欢,而是因为我心里很清楚,一旦去了,就等于上了套儿。”但很难说是因为传承的责任感,还是感动于老队员不断上门邀请的诚意,路祥还是“上了套儿”。

  恢复后的龙灯队大约有40名队员,年龄在20岁到80岁之间。每天六点半到七点之间,所有队员都要集合训练。如今的海门桥附近,当时还是空旷的开洼,路途较远的路祥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沿着尘土飞扬的小路往返。

  虽然路祥等几人曾经跟随师父学艺,尤其是路祥,学习的还是能够指挥全队的龙球,但是跟随师父学习时,路祥年纪还小,只是按照师父的要求练习舞龙的基本动作,如马步、弓步和各种枪法、棍法,其他老队员的情况也大体如此。重新聚到一起后,他们根据碎片化的回忆,再加上查阅各种资料,才慢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甚至连龙体的制作都是队员们亲自完成的。如今,大沽龙灯队格外注意保留资料,因为那将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1997年到2006年,是大沽龙灯队恢复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龙灯队参与了市内不少大规模的活动,路祥记得最清楚的事件之一,是2004年张学友来观看大沽龙灯队的演出。“那年,张学友要举办演出,本来他在天津没有演出计划,但他的父亲是天津人,嘱咐他来看看大沽龙灯是否还存在,所以他临时在天津加了一场演出。当时张学友带了一个团队过来,专门采访了我。”路祥说,他经常为当时没有留下视频资料感到遗憾。

  随着队员年龄的增长,像很多老会一样,大沽龙灯也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队员年龄老化再加上没有固定的训练场所,大沽龙灯队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只在有重大活动时才组织起来训练。

  天津滨海新区大沽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郭廷来说,大沽街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对大沽龙灯进行抢救性挖掘,不仅为龙灯队提供资金和训练场地,还抽调工作人员帮龙灯队整理文字资料。大沽街道的领导还亲自出面,主动与辖区内的消防56中队和盐场中学联系,在战士和学生中组织起龙灯队。说起这些,路祥和大沽龙灯的第四代传人史训友都十分感激。

  在郭廷来眼中,龙灯队的老队员都充满了奉献精神。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路祥对于队员们的严格要求。每年的正月初一,龙灯队都要进行表演。有一年大年三十,路祥对战士们的训练成果仍旧不满意,想要再进行训练。史训友和郭廷来都不想让年迈的路祥太折腾,于是他们两人前往战士们的驻地进行训练。战士驻地和他们的住所有一段路程不通公交车,训练结束后,在万家团聚的除夕之夜,他们两人在寒冷的北风中步行了几公里才搭上回家的公交车。

  “我的标准是,要把这东西玩儿好,如果演砸了,还不如不去。”路祥用精确的语言向记者阐述什么是舞龙的手、眼、身、法、步,什么是轻、重、快、慢、动、缓、急,什么是抄、倒、钻、翻、脱、缠、摆。

  “现在我们都说舞龙,这在过去的称呼,应该是‘武龙’。表演者都有武术根底,舞起来能将自身的力量注入到龙体内,当真是虎虎生风。”路祥说,有了大沽街道提供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如今龙灯队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

  80岁的路祥如今仍然在坚持着,他经常想起师父曾经跟他说过的话:“坚持住,不要散。”大沽街道的扶持以及部队和学校在内的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每次演出观众的热情,都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近些年,龙灯队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不是叫龙灯队吗?为什么只有龙,没有灯?”据路祥回忆,早些年龙灯队表演是有灯的。那时,蜡烛被放在龙阶内特制的灯滚上。

  “舞龙时,龙一直在转动,灯滚的作用是让固定在上面的蜡烛始终保持烛尖向上,否则,虽然龙阶内铺了防火的帆布,但龙灯还是有被引燃的危险。”路祥说。

  多年以前,路祥看过“龙转灯”表演。他说,表演时所用的龙球和平时的不同,是一个打了孔后被包裹起来的空心铁球,铁球内部塞满了木炭和其他燃烧品。当这些材料被引燃后,木炭因为具有爆炸性,会从铁球的空隙处喷出火花。

  “舞龙队员在冒着火花的龙球的指引下,穿梭在噼里啪啦的烟花、火花中,全身都会迸发出属于勇者的力量。那一刻,他们的速度、力量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成为那条龙的精神。”路祥说这些话时,掩饰不住慷慨激昂。

  前不久,龙灯队想找回龙灯表演中的“灯”,然而无论出于安全方面还是技术方面的考虑,都不能使用蜡烛。他们几经尝试,在龙阶内对着放上了两个手电筒。“手电筒罩聚光,而龙灯表演需要让光扩散开去,所以我们把罩子去掉了。”路祥说,在改革的过程中,头脑更为灵活的年轻队员吴洪章等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还使用LED灯做过尝试,为龙灯装上了“灯带”,表演效果还不错。大沽龙灯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表演时能够编字,路祥根据时代的不同编了新字。同时,路祥还新编了很多套路,甚至编出了双龙表演的套路。

  80岁的路祥如今仍然在坚持着,他经常想起师父曾经跟他说过的话:“坚持住,不要散。”大沽街道的扶持以及部队和学校在内的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每次演出观众的热情,都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本报记者 李宁

  图片由滨海新区大沽街道文化站提供

编辑: 褚夫晴
关键词: 大沽,路祥,张学友,年轻队员,龙灯队

“海河下梢一条龙” 大沽龙灯传真情

在讲座中,路祥会告诉观众,大沽龙灯起源于清朝末年,创始人是路祥的师祖,他以燕青武功为根基,自创舞龙套路。80岁的路祥如今仍然在坚持着,他经常想起师父曾经跟他说过的话:“坚持住,不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