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6月18日消息(记者刘阳)617日,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天津大学法学院成功举行。会议深入探讨进一步加快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培养体系、保障体系的发展路径,为充分发挥高校法学教育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建言献策。

  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徐显明指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端论坛的召开,是联盟面对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战略需求,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时代担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院校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在学科建设、培养模式、国际合作、学习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为涉外法治领域输送了一大批涉外法治人才,在促进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现有涉外法治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外开放、参与国际事务和涉外法治建设的需求。如何培养一批拥有家国情怀、法治信仰、精通国际法律规则、外语能力出众的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时代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需要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

  会上,来自二十余所高校的法学专家学者围绕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体系、理念与思路、知识体系等作了主题发言。经过与会嘉宾的讨论研究,会议达成了《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天津共识》。《共识》中指出,强化高校与实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充分发挥涉外党政部门、司法机关、涉外企业、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等实务部门的作用,借助涉外实践教学、国际组织实习等契机,加强涉外法治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