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黄南8月21日消息(记者褚夫晴)在青海省东南,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被黄河南北纵贯96公里的尖扎县,藏着一块“幸福”宝地——藏乡“德吉”。德吉村是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7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之一,也是天津市对口援建重点项目。

  丹山碧水,花红柳绿。40岁的德吉村村民达巴一早打开院门,迎接四方宾客。这个被悉心经营的“藏家乐”,对达巴来说既是“家”又是“店”。

     

  达巴经营的农家院(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2017年底,同达巴一道的7个乡镇30个村的250户农牧户,整体从“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住房无保障”的浅脑山区搬迁下山,住进由天津斥资1185万元规划和建设的新家园“德吉村”。

  搬迁之前,达巴主要靠到西宁打零工赚钱,一年六七千块钱的收入,养活五口之家有些捉襟见肘。下山后,达巴开了小卖部,开起农家院,日子越过越红火。2015年,这个人均收入才890元的贫困之家在2018年率先脱贫,“村里实施光伏扶贫,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仅这一项,每户年收入不少于5000元,再加上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收入及苗木合作社、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分红,我们家年收入达到5万以上。”

  “走出大山天地宽”。达巴一家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得益于在天津援青指挥部的指导下,德吉村依托气候、区位、黄河水利风景等优势,培育了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特色农业、文化、光伏等深度融合的“多业共生、多轮驱动”的扶贫特色产业,真正把美景变成“钱景”。2020年,德吉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

  当下,德吉村村级综合服务用房、旅游码头、德吉村藏茶种植等项目开展的如火如荼。近一年,德吉村又有了新变化,由天津市农委援助400万元建设的智能联动温室大棚正在加紧施工,预计九月份投入使用,“这个项目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当地旅游开发,我们还计划在温室大棚后面的山坡上种植援青杏林,山杏果林经济效益高,能够适度增加当地易地搬迁农牧民的收入,形成良好的经济循环。”尖扎县政府副县长王鑫介绍说。

   

  智能联动温室大棚(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先富带后富,德吉村发挥自身模式的辐射效应,打通与相邻的尖扎滩乡来玉村2公里的断头路,带动周边搬迁群众共同致富。王鑫说:“今年,天津拿出300万元的援青资金来援建来玉村,村子今后将打造高端、个性化的民宿,与德吉村形成差异化发展。”此外,像德吉村的模式一样,尖扎县按照“以产带迁、以产促迁”的思路,依托迁入地地理优势资源,建设了萨尕尼哈综合农贸市场,发展生态养殖、农畜产品销售、活畜交易、粮油蔬菜供应等后继产业项目,培育致富新增长点,带动搬迁群众增加收入。

  住在景区里,吃上“旅游饭”,德吉村村民们的精气神一下提振起来,浑身充满了打造新生活的干劲儿。前不久,达巴带着一家人到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游玩,问及最近的生活目标,达巴说家里再添置一辆小汽车,“现在日子过得好,不出家门就把钱赚了,也不再愁娃娃们吃穿了!”达巴脸上露出朴实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