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愿所有人都在AI时代找到自我

2017-12-11 10:5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天津12月11日消息(记者褚夫晴)近日,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携新书《人之彼岸》现身广州购书中心天津店,以科幻作家的前卫思考和专业的技术视角,带读者提前踏入人机交互的未知世界。

  分享会现场,郝景芳谈到人工智能与人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它们计算速度快。以下棋为例,人类棋手几秒钟下一步棋,人工智能一秒钟自己却能跟自己对弈几百盘棋,这种优势人类无可企及。此外,人工智能还不会疲倦,无论是多么繁琐的步骤,它们都乐意一次次重复尝试。它们也没有人类的种种情绪干扰,例如饿、贪玩、骄傲自大,并不会因为情绪上的抵触影响到正常工作。因此,人工智能会成为最理想的员工。“但是它们无法取代人类,因为它们目前的算法并不能让它们具有更复杂的高阶认知,例如综合全景世界观、根据自我认知做出的个性判断、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多重自我意识的协调统合等等。未来人类仍然可以在大局观和灵活思维方面超过人工智能。”郝景芳说。

  读者互动环节上,郝景芳回答了央广网记者的相关提问:

  一、从《北京折叠》到《人之彼岸》的创作过程中,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有什么不同,或期间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认识上有怎样的变化?

  答:当时(创作《北京折叠》)想到的就业渠道主要是体力工作型的,想法基本上还停留在机器自动化和机器人的状态,在人工智能对白领工作的影响上没有过多关注。但是现在这几年技术发展,我自己逐渐了解到,后台程序有许多的人工智能正在应用中,有一些研究报告认为简单的白领工作比蓝领工作还容易被取代。

  此外,我随着写书,心态也在一点点变化。像《人之彼岸》这本书,不仅有故事还有两篇科普文章,我觉得这样会相对务实一些。那么,在我们可预见的将来,人工智能可能真的不会像《西部世界》里面那样,它还是一个工具性的存在,所以小说最后又写了科普文,目的是想把思路往回撤,这样我就会写的非常实。

  二、国内外的一些科幻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对此,您对科幻小说走商业化道路有怎样的看法?以及您的作品未来有没有被改编成电影的可能?

  答:小说和电影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题材,就像是绘画和雕塑一样,是不一样的艺术门类。其实,我是赞同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但是这个难度非常大。像经典科幻小说阿西莫夫的《基地》从未被改成过电影,不是好莱坞的公司和编剧不想改,而是非常难改。《基地》的版权已经转手了好几个公司,今年到了编剧大卫·S·高耶的手里,大卫曾编过《蝙蝠侠》系列、《超人:钢铁之躯》、《X战警前传:万磁王等等,但他亲口说:“我也觉得很难,如果我要是再改不出来,估计就改不出来了。”

  小说并不是按照电影的写作方法去写的,电影是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像我的作品也有好几个被影视公司签出去,但是基本上就只是签了一个版权,要想开发成一个成熟的电影剧本,还十万八千里。我自己觉得无所谓,要是能改出来很好,但心里也知道这个过程是很难的。

  三、目前,您有在创作什么作品吗?

  我目前有在写一本科幻小说《文明之源》,从源头上探讨人类文明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据了解,《人之彼岸》是郝景芳继《北京折叠》后一部全新的科幻作品,书中不仅包括她最新创作的6篇中短篇小说,作为本书的点睛之笔,其中还包含两篇解读人工智能的文章。面对不再新鲜的人工智能威胁论,郝景芳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人性”,以及人类未来的教育。

  在看过郝景芳新书书稿后,刘慈欣曾表示,感觉有不少变化,“她从前的文章有轻盈的色彩,而这一次,我看到更多故事情节的变化,有不少现实的关照,可以看得出,她一直在寻求突破自己。她的小说还是有很多有思想性的追问,构造出的世界也有着对人类的关怀。”

  人工智能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反观自身,重新认识人与世界,正如郝景芳新书《人之彼岸》所传达的:“愿所有人都在AI时代找到自我”。

编辑: 刘阳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人之彼岸》新书分享会在津举行

近日,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携新书《人之彼岸》现身广州购书中心天津店,以科幻作家的前卫思考和专业的技术视角,带读者提前踏入人机交互的未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