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寻匠取法天津“非遗与生活”新作品双年展开展

2017-06-23 14:3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天津6月23日消息(记者褚夫晴)22日,寻匠取法2017·天津“非遗与生活”新作品双年展在天津市河东区棉三创意产业街区开展。来自天津市55个市区级非遗项目,2个大学传承人研培计划成果项目、大学合作创新设计成果和甘南、长春文化合作城市的近千作品参展。天津市的14位传承人和来自北京、浙江、江西、山西、四川的8位青年艺术家,10位青年手作技艺传习者,共同现场互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沽飞镲。

  

  津南区葛沽镇长乐老高跷。

  非遗表演拉开双展帷幕 四个主题单元面向公众开放

  开幕式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沽飞镲、长乐老高跷给观众带来精彩表演。“汉沽飞镲是从海上而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它表现的是渔民喜庆丰收的场景。”飞镲表演队队长崔宝宾说。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主场展览分为地方传承单元、示范融合单元、特邀观察单元、学研创作单元四个单元,集中向社会发布“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和优秀的手工艺探索实例。

  地方传承单元汇集四批非遗成果,津派面塑、津派花丝镶嵌技艺、一体多层镂空艺术木雕、乐器张古琴制作技艺凸显地源文化特色。示范融合单元以天津杨柳青画社、泥人张彩塑工作室,达仁堂、隆顺榕、京万红、桂发祥,传统技艺老美华来构建艺术空间,推出创新产品,提示品牌意识,引起“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思考。特邀观察单元邀请北京、浙江、江西、山西、四川及本市的,以传统手工艺的技术观察为切入点的8位青年艺术家,解读中式传统民艺材料:面、铁、竹、布、木、瓷。学研创作单元里天津美院“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成果展”现场传习静心手作一小时。

  多种元素汇聚展览 共融与坚守是非遗人的责任

  飞镲、高跷、泥塑、面塑、年画、风筝、编织等多彩的非遗项目带给我们不同的惊艳文化,但是在传承的背后却有许多不为人所熟悉的传承之路。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们不得不耐受岁月的磨洗,坚守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正义感。

  魏国秋是风筝魏的第四代传人,以竹子骨架为特点,榫卯结构,不见一针一线是风筝魏的最大特点。魏大爷介绍,做一个小风筝一般需要两天,但是做风筝是比较枯燥的,现在很多人比较浮躁,学两三天就不耐心了。“现在很多风筝不仅在室外飞,而且还可以悬挂在室内进行装饰,这是风筝迎合时代发展的一大变化吧。”魏大爷说。

  

  风筝魏在制作风筝骨架。

  来自四川的参展商小雅是此次带来的是染与秀相结合的展品。“在传承、延续精髓的同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怎样去发展它,怎样迎合视觉的审美。这次带来的和蓝染相关的展品上的图腾,包括它的排列和变形,很多都是我们之前去侗族采风时发现的,然后再借助传统工艺制作的。”小雅说。同在这一展区的尹司科技李昱说所有的传承都得耐得住寂寞,“我们经过了时尚元素的融入,然后结合刺绣,让视觉传达的美更有层次感,更丰富。我们的餐桌垫、茶席等都是蓝染和刺绣的结合。我们要做的是在传统里面吸取养分,然后开出花来。传统是根基,有了根基才有我们创作的脉络。”  

四川染秀技艺。

  滨海新区文广电局文物博物处副处长高立贤此次带领汉沽飞镲来到展会现场,高立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以人为主体,“非遗与生活”双年展不仅给了非物质文化展示的机会,而且还给非遗传承人搭建了一个平台,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汉沽飞镲的舞蹈表演形式不仅是对过去传统生产、求神护佑、驱邪驱吉的模仿,还增加了一些现代舞蹈因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样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才更有生命力。”

编辑: 褚夫晴
关键词: 非遗;生活;展览;天津

寻匠取法天津“非遗与生活”新作品双年展开展

22日,寻匠取法2017·天津“非遗与生活新作品”双年展在天津市河东区棉三创意产业街区开展。来自天津市55个市区级非遗项目,2个大学传承人研培计划成果项目、大学合作创新设计成果和甘南、长春文化合作城市的近千作品参展。天津市的14位传承人和来自北京、浙江、江西、山西、四川的8位青年艺术家,10位青年手作技艺传习者,共同现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