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协认定了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27家单位榜上有名,其中天津市科协推荐的单位达到22家,位居全国科协系统推荐认定数三甲。

一、背景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安全、自然资源、旅游等领域机构兴办,依托教学、科研、生产、传媒和服务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主要分为科技场馆、教育科研与重大工程、“三农”、企业、自然资源以及其他6大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自1999年启动,随后在2005年、2009年、2012年、2015年四次组织认定。天津市43家单位曾获该称号。

二、全域科普引领基地创建

本次创建工作中,全域科普“全领域”“全地域”的优势充分显现。市纲要办成员单位、各区科协、全域科普联盟、天津市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发挥领域、地域渠道作用,在全社会广泛发动,124家各类单位踊跃申报创建,为本次认定取得良好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科协在创建工作中始终坚持高标准、多维度,强化指导、紧抓评审、优中选优,每一家创建单位都堪称立足天津、全国领先的先进典型。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天津市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等单位首次获评,为这个大家族再添16名新成员。

三、综合性科技馆形成主轴

经过本次认定,原有以城区为核心的阵地体系逐渐延展成“津”“滨”辉映、两翼齐飞的“双核”架构,呈现全域科普资源创建均等化的良好态势。天津科学技术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滨海科技馆4家大型综合性科技馆成为阵地主轴,有力带动天津市现代科技馆体系和科普阵地体系建设。围绕市级核心节点,大量高水平专业场馆、企业展馆、公共设施等阵地将得以在展教技术、队伍建设、场馆运营等方面享受“溢出效应”,在更浓厚的全域科普氛围中快速提升科普公共服务水平。进而由线及面,通过区级综合性科技馆、基层科普设施的网状结构,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实现科普资源逐级传递、同级流转、动态均衡的良好局面。

四、阵地集群推进品牌建构

强化基地间横向联系,发挥集群效应是打造全域科普品牌的关键。市科协着力突出基地特点,跳出区域、系统划分的传统思维,把分散的科普教育资源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大主题”呼应“大科普”,推动打造全域科普新品牌。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昌基地海洋世界、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等基地从不同角度勾勒出天津海滨城市的轮廓、唤醒天津人的海洋意识,一个面向海洋的全新品牌呼之欲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联姻”,带来信息流的交换,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文旅融合,更能彰显其商业文化价值,为全域科普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五、活动联动发挥阵地效能

科普活动直接面向群众,是检验科普阵地设施、队伍建设的试金石。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天津市各界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社会主体在科普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培育了科普人才队伍,涌现出一批如青少年探究体验、爱鸟周等特色鲜明、效果出众的品牌科普活动。通过引导品牌共建,扩增品牌科普活动影响力,发挥活动先导作用,推动相近空间、相似主题的基地开展科普协作,给具备优质科普展教条件的基地带来人流,给“小而美”的基地提供拓展工作领域范围的机会,将进一步激活科普阵地资源,激发社会主体的动力、活力,极大促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

六、基地创建工作蹄疾步稳

科学普及,是个体科学信息的补完,是科学认知领域“实践—理论—实践”过程的完善。科普教育基地,是拓展科学见闻的重要科学文化阵地。目前,中国科协正在组织第一批补充认定,年内还将认定第二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市科协将在继续做好推荐工作的同时,依托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培训平台,加强在津基地培训、交流,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让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全域科普增加新的注脚,充分发挥促进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魅力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周思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