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2021)》发布,报告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方向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我国现有残障群体人数已经超过8500万,相当于每15个人中,就有1位残障人士,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很少在街上看到他们。残障人士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反映出了他们融入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出行难。

  受身体素质所限,出行对于部分残障人士来说意味着不小的挑战,但这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帮助残障人士迈出这一步,就必须加快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障人士走出家门创造条件。2012年,我国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无障碍建设与管理的法规规章,推动无障碍理念和意识更加普及。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1737个市、县系统开展了无障碍建设,537个省、市、县级相关管理法规等文件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要看到,在相关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部分地区盲道铺设没有避开路障或是被违规占用,通行不畅。又如有些无障碍通道缺少扶手、坡度太陡等,仅靠残障人士自己几乎难以正常使用。盲人因携带导盲犬而被地铁、出租车等拒载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种种现象提示我们,无障碍设施建设只是第一步,要让无障碍出行成为现实,还要以绣花功夫加强对相关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体谅和支持,为无障碍环境注入更多人性关怀。

  针对无障碍设施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社会多方力量也正推进新的举措,加快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向无障碍环境建设转变。新调整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已经提请审议,其中就包括明确规定“在城市道路上违反规定停放机动车占用无障碍设施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处罚”“视力残疾人携带视力残障证件和导盲犬证可以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等等,针对当下无障碍出行中的堵点难点一一攻克;重庆配置了近2000辆一级踏步公交车,踏板放下轮椅就可以上车,车上还留出了专门空间供固定轮椅,极大的便利了残障人士的出行;滴滴出行上线了“无障碍出行服务”,从针对“无障碍出行服务”群体用户进行优先派单,到通过语音读屏引导盲人群体完成的打车,一系列服务不仅让携带认证导盲犬的乘客不再被拒载,还大大优化了出行体验……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都越来越注重从残障人士的视角考虑出行需求,越来越多的细节被关注,问题一个个被解决,需求逐渐得到满足,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加精细、更有温度。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升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维护政策体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无障碍环境建设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度,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温度。以绣花功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跃升,使残障群体也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才能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促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