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3日消息 日前,国务院审核同意“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下称“规划”),即将以国办文件的形式印发并全文公布。11月3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的有关情况。

(图源自国新网)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会上指出,规划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首次把“科技创新”放到了题目当中。规划设置了专门篇章,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举措,并在重要的业务板块设有专节或专门内容来阐述科技创新在本领域的强化和应用推广,从而切实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李群介绍,关于文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从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人才活力、机构队伍等方面进行部署,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覆盖多领域多层次人才。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总体上讲,我国文物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部分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强国相比,与其他领域相比,总体上,我国文物领域的科学化水平还有待加强和提高,还存在科技力量分散薄弱、资源配置总体规模有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难以满足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文物保护和应用方面的需要。”因此,科技创新成为贯穿于整个规划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规划进一步加强了文物保护的顶层设计,特别是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工作的重点。吴远彬介绍了科技创新工作方面的四个重点:

一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平台来引导开展建制化的跨学科研究。大家知道,文物保护、文明探源,包括文化传承是典型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领域,需要很多交叉科学的技术支撑相关的研究工作。所以,通过这方面的一些平台来进一步深化对文明、文物,包括保护方面很多的认识,健全我国文物保护的理论体系。

二是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将部署文化保护利用的科技创新专项,努力在文物的安全、监测预警、考古探测和残留物分析、文物建筑结构稳定性评价、馆藏文物抢救性保护这些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实际上我们国家在文物研究过程中,包括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有机残留物分析、DNA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和成就,而且在断代工程也好,文明探源工程也好,都取得了很好的科技支撑的作用。

三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加强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平台和能力建设,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当中将布局科技考古和保护等方向的技术研究平台。扩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规模,完善研究方向的布局,依托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基地来建设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实验平台,汇集优质的科技资源,包括通过平台的建设,进一步聚集在文物考古研究方面的人才,包括国际化人才的合作,形成我们自身研究和国际合作的基地。同时,进一步拓宽文物科技创新的投入渠道,加强稳定性的支持。

四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示范。促进技术的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支持文物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数字化应用。刚才讲,文物要保护好,还要活起来,还要让老百姓能够看到文物,能够感受到中华灿烂的文明史,所以要通过科技的手段进一步加强文物的展示,进一步提升大家对文化方面的认识。

此外,吴远彬透露,科技部正在抓紧编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也在编制“十四五”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规划,其中将进一步强化文物科技创新的相关内容,加强这方面系统的科技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