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六新”突破,坚持高质量发展鲜明导向,从人才、企业、政府三个层面着手,真正让创新成为推动“六新”突破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政府是科技创新核心引领,要三方联动,精准施策,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

  引进优质人才,以高端人才积聚推动“六新”突破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亟须大量高质量人才投身“六新”突破。我们必须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有大的突破和创新,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引才入晋”与“晋才回流”并举,诚邀晋籍英才回归山西。人才积聚,行业兴盛。要落实好人才新政“12条”,建立不同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库,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扩大各类创新主体用人自主权,从全国各地广纳贤才注入转型活力。要长期广泛联络省外晋籍优秀学子、行业人才、科研人员,加强定期定向人才引荐宣传,拓宽渠道鼓励晋籍人才回晋,为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筑巢引凤”与“为凤筑巢”并重,吸引高端人才为我所用。要辩证处理“人”和“才”的关系,聚焦“人”的引进转向“才”的引进。鼓励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大胆攻克“卡脖子”技术,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增加基础研究和创新投入,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不断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并为高端人才与省内金融机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牵线搭桥,协同合作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实施。
  “错位引才”和“对位用才”并存,瞄准发展方向汇聚英才。精准引对人才,用好人才。一方面,“错位引才”要找准自身产业结构定位,确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出台针对性强、特色鲜明措施,精确引进所需对口人才,减少同其他省份的同质化人才竞争。另一方面,“对位用才”要立足于年轻科研人员个性化成长需求,以前瞻性思维、透明化政策和包容性格局,放活用才激励机制,解决好人才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
  激发科技创新动力,以现代产业体系拉动“六新”突破
  根据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统一部署,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形成多元产业支撑新格局,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增加山西经济弹性,共推现代竞争力强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效能,加速关键技术攻关。加大扶持新兴产业力度,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实施方案,发挥投资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壮大创新主体。要在形成发展新动能上下实功夫,在创新研制高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体系上下真功夫,在先进制造业等科技创新产业攻克关键性新技术壁垒上下苦功夫,率先发展一批满足人民需求及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业、新装备、新产品。
  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山西要素禀赋结构。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基础能源产业现代化进程。企业创新发展要秉持系统性思维,有效衔接“六新”发展,促使科技创新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深度融合,培育引进不同行业赛道的头部企业、若干“专精特性”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创新型的独角兽企业。要结合山西实际,主动尝试构建经济发展新模式,重在形成良性的动态发展循环,激发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活力,推动山西要素禀赋结构不断优化。
  提速“企业上云”数字化进程,推动“六新”数据无缝对接。要加强省内企业与优势云服务企业联合,培育发展100户以上云服务商,提升云服务能力,发挥山西省智能制造产业技术联盟、省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平台作用,协同开展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等工作。要以网络安全为保障,建设大数据集成平台,推进“六新”数据资源集聚开放,探索创新“六新”信息人工智能处理服务模式,为省内企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提供信息数据支撑,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数字政府引领“六新”突破
  要以战略眼光和非常举措率先发展数字政府和数字城市,以改革创新举措推动权力下放基层,指挥权交付一线,监督机制及时跟进,形成“前线决策”的行政体系,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让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感受到营商环境的优化。
  通过新基建夯实数字政府的建设基础。深化政务服务“全程网办”,打通全省政务数据,上接国家,下联市县,串起各个部门,统筹推进“五个一”总体架构,形成“品字形”管理架构,优化行政流程,下放审批权限,构建统一物流、电子印章等运营体系,压缩行政时限,减少行政手续,精简行政环节,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整体服务。
  全面建成政务云平台架构和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化、数据可视化,构建政府决策咨询大数据智库,增强政府全面及时精准决策能力,利用云AI提升决策支持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帮助政府实现统一调度和通信融合,根据市场主体和群众需求不断推出新的集成服务。
  逐步实现政府治理“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实现数字政府与公共数据的无缝交互,深化智能终端数据的交融分析,发挥区块链去中心化、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特性,在政府决策、管理、服务等方面形成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有机统一,推进“数字政府”向“数智政府”演进,助力“数字城市”向“智能城市”升级。(作者: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樊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