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忻州7月28日消息(孙越 王晋文)山西原平,2751平方公里土地,养育着50万原平儿女。

  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有博学多才的文臣武将,有满腹经纶的奇才异士,有名震中外的专家学者,更有为国捐躯的革命英雄。
  原平市刘家庄,曾是“夜袭阳明堡机场”的出发地。1937年,赵崇德带领一众将士炸毁日军飞机,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年65岁的王青福是刘家庄一位普通村民。自赵崇德牺牲后,他的爷爷就一直守护着烈士墓。83年间,王家爷孙三代接力守护英雄,却从未对人说起。
纪念石碑(央广网 发 孙越 摄)
 
英雄之名永铸阳明堡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从此奋起进行全民族抗战。10月16日,八路军向山西原平东部山区秘密挺进,驻扎在刘家庄,执行侧击南犯日军后方的任务。
  八路军驻扎在苏龙口一带,从老乡口里得知,日寇在阳明堡建了一个飞机场。于是,三营长赵崇德便带领侦察员,迅速侦察到这里停放着数十架飞机,并且机场总体守备松懈、工事简陋的信息。
  当年,八路军就是在王青福家中,策划要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听长辈们讲,作战计划密谋成后,赵营长就主动请缨,要与日军决一死战。他和不少战士都写下了遗书。”王青福回忆道。
  1937年10月19日晚,赵崇德率领三营发起进攻。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终于找到用手榴弹炸油箱的办法,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炸毁敌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可就在撤退时,他为了掩护部队,不幸牺牲。
  赵崇德牺牲后,被战士们抬回了刘家庄。部队为他召开了追悼会,在老乡们的帮助下,被安葬在一处土崖边。因为怕被敌人发现,部队又要及时转移,坟墓没有立碑,而是栽上了松柏。从那以后,埋葬他的地方,就被村民们称做“柏树嘴”。
  此后83年,赵崇德长眠在了山西原平。他的故事从未被遗忘。
  
守墓人王青福(央广网 发 孙越 摄)

三代“守墓人”不忘英烈

  解放后,埋葬赵崇德烈士的土崖下的地,分给了王青福的爷爷王伟弟家。
  “英雄的故事是长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每次去地里干活,父亲都会讲,这里埋葬着一位英雄。”可以说,赵崇德的故事,同家里的这块地一起,由爷爷传给父亲,又传到王青福手中。
  在刘家庄人的心中,赵崇德如同亲人一般。王青福回忆,爷爷经常讲,以前村子里好多人家都住过八路军,他们自己立灶做饭,不仅不给老乡添麻烦,还给大家分发食物。英雄牺牲了,爷爷也总会去坟前添土拨草,甚至有了烦心事时,也要在他坟前唠叨唠叨。
  17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王青福父亲,更是对英雄心怀敬畏。“父亲十分重视维护烈士墓,他经历过那段岁月,听到更看到了赵崇德壮烈牺牲的故事。”受到父亲的影响,王青福也从不懈怠。
  他回忆,上小学时,村里的老党员就带着大家为英雄扫墓。长大后又接过了守墓的重任。每次下地干活他都要去坟前看看,时不时进行修整。
  随着时间流逝,“柏树嘴”上种着的柏树渐渐枯死了。前几年,刘家庄遭遇暴雨,赵崇德烈士的坟墓也随着泥石流坍塌。
  事后,王青福在黄土堆中反复挖掘寻找,将找到的一些遗骨归拢在一起,重新掩埋在了自家地头。
  在王青福心中,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希望终有一天英雄能“回家”,与亲人“团圆”。“赵崇德烈士牺牲83年了,他是我们的亲人,可这里终究不是他的家。”
  赵崇德的家乡在河南省商城县伏山乡。一直以来,他的家人也从未停止找寻先烈的脚步。于是,晋豫儿女共同为英雄铺就了一条“回乡”之路。
  
赵崇德烈士墓遗址(央广网 发 孙越 摄)

红色光芒照耀将军之乡

  2020年4月11日,迎接赵崇德烈士回家的一行人到达原平,来到了刘家庄。
  “83年了,家乡人总算找来了,赵营长终于能魂归故里了。”王青福老人回忆到,一见到他们,就禁不住泪眼模糊。
  在王青福的带领下,大家前往赵崇德烈士墓墓址祭拜英雄,小心翼翼地将埋在土崖中的遗骨取出,与之前收好的遗骨一起放在了准备好的箱子里,盖上了党旗。英雄终于魂归故里。
  “现在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王青福说,如今通信方便了,他与赵崇德的侄孙赵业友时常在微信上聊天。这位烈士将太行山与大别山的兄弟,紧紧联系在一起。
  赵崇德是夜袭阳明堡战役中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他书写了人民军队的磅礴史诗。彭德怀曾称赞他:“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
  在赵崇德牺牲的这块光荣土地上,原平儿女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抗战初年,有2万多原平人参加了八路军;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前的历次重大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原平烈士有2700多名,涌现出象续范亭、张培梅等26位将军,是名副其实的“将军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