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往这里看,穹庐顶样式的钟楼和鼓楼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是汉式斗拱和游牧穹顶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晶……”在天镇县慈云寺内,讲解员正在为来自北京的李女士一行讲解慈云寺的特色建筑结构。今年7月15日,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城内的千年古刹慈云寺经过精心保护与修缮后,正式向公众开放。一个多月来,受到了广大古建爱好者和佛学文化研究团体的追捧。

天镇县慈云寺(天镇县委宣传部供图)

慈云寺始建于唐代,初名“法华寺”,历经辽、明等朝代的重修,敕赐“慈云寺”,寓意“佛法如慈云普覆众生”,史称“关外巨刹”。1957年,慈云寺被山西省政府审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服务公众。近年来,天镇县在对古建筑本体科学保护修缮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利用与提升工程,高标准建成现代化游客中心、慈云广场、慈云商业区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满足了游客多元需求。并于今年7月15日开始对外开放,除每月初一、十五外,其余时间成人票价20元。

走进慈云寺,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其严谨的整体布局(天镇县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慈云寺,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其严谨的整体布局。寺院为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金刚殿、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辅以两侧的观音殿、地藏殿等。建筑群高低错落,庄重对称,尤以四大殿屋脊装饰最为夺目,遍布精致的砖雕、琉璃浮雕,顶部的人物、走兽彩色雕塑栩栩如生,堪称明代彩塑艺术精品。

毗卢殿(天镇县委宣传部供图)

慈云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据工作人员介绍,慈云寺经明宣德七年大规模重修后留存至今,是山西省现存元明时期同类建筑中的孤品。寺内钟鼓楼融合了八角攒尖与圆锥形穹顶,其建筑结构带有鲜明的元代特征和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毗卢殿内曾珍藏有乾隆三十二年御赐的“三藏经”8800余册,虽为真品现已移存大同市华严寺,但这段历史仍是慈云寺香火鼎盛的重要注脚。此外,“慈禧东逃入住”“炮弹穿堂未炸”等故事无不见证着这座古寺的历史与传奇。

慈云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天镇县委宣传部供图)

慈云寺的开放运营,不仅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载体。如今,慈云寺正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全新的面貌,静候着八方游客的到来。(师小淦 韩文杰)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