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太原7月1日消息(记者张洁 郎麒 实习记者李丹)7月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同步开幕。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将于7月初接力推出展览。此次联展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晋冀鲁豫人民传承抗战精神的生动实践。
“山河永固”展览海报(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山西展区将展出610余件展品,其中山西革命文物360余件,其他三省文物仿制品240余件。这些展品绝大部分为首次展出,生动详实地反映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壮大再到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根据地里故事多,革命文物来述说。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是抗战的“缩影”。它们的“抗战”,就是根据地军民的抗战。
军民团结:人民战争筑起钢铁长城
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华北规模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一次次挫败日寇的“扫荡”“蚕食”等阴谋,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展览中,众多革命文物生动展现了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抗战。农民王贵女和段满清母子杀敌用的厨刀、“杀敌英雄”奖状、缴获物资等展品,以及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等珍贵历史图片都生动诠释了军民团结的强大力量。
根据地军民杀敌用的武器(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山东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精选的战斗素养提升类书籍,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射击的要诀》等,见证了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提升的军事素质。
《射击的要诀》(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献给革命功臣”锦旗、《全面大反攻》鼓词、1945年抗日民族战争胜利纪念壹元邮票等展品,记录了走向抗战胜利的历史时刻。
“献给革命功臣”锦旗(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根据地军民缴获的日军物资(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政权奠基: 民主政权汇聚抗战力量
1940年7月,毛泽东首次公开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主张。在这一制度下,共产党员、非党的抗日进步分子和中间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充分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此后,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政权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起来。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河北涉县正式宣告成立,从此更有力地汇聚起各方力量,共同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之中。
边区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根据地实际情况的政策法规,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展出的《晋冀鲁豫边区施政纲领》《临参会的工作》《晋冀鲁豫边区土地使用暂行条例》等相关文件、工作报告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边区政府工作人员为了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战事业,日夜操劳、殚精竭虑的身影。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为山河永固的梦想不懈奋斗。
边区政府制定并实施的政策法规(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文化润心: 丰富“食粮”滋养抗战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感召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团结众多文化界爱国人士,为边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太行山成为“华北新文化运动的根据地”。
展品中,大量晋冀鲁豫边区编印的课本,如《地理课本》《算数课本》等,体现出根据地军民浓厚的学习氛围。1941年开展的冬学运动,既提高了民众文化水平,又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抗战意识。《农民千字课》《老百姓日用杂字》等实用教材,为根据地百姓扫盲发挥了重要作用。
边区编印的课本(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冬学总结(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根据地的文学艺术生活丰富多彩。抗战时期,山西作家赵树理创作《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开创了“山药蛋派”创作风格,成为根据地老百姓的精神食粮。展览中新华书店发行的赵树理作品,虽书页泛黄破损,但经典文学的精神传承历久弥新。
此外,展览还以图版形式呈现了根据地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如戏剧演出、歌曲传唱等,进一步展现了文化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小二黑结婚》(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抗战时期华北新华日报工人排版时用的石印版(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金融护航: 红色金融保障经济根基
抗战时期,为应对日本经济封锁,保障军民所需,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设立红色银行,冀南银行应运而生,成为红色金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中,十数张冀南银行不同时间发行的纸币,面值从壹角到伍佰元不等,大小各异,见证了红色金融事业的发展。冀鲁豫根据地粮食生产困难,冀南银行发放低息惠农生产贷款,帮助农民恢复生产,“冀南银行贷款保证书及契约”便是生动体现。“揭穿敌破坏我金融阴谋展开反假票斗争打击肃清假票的紧急指示”,展现出根据地保护金融系统正常运行的决心。
冀南银行发行的纸币(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冀南银行贷款保证书及契约(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此外,《晋冀鲁豫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税则》手稿,为根据地合理征税提供了依据,保障了财政收入;晋冀鲁豫边区生产建设公债临时收据,体现了根据地通过发行公债筹集资金支持抗战;定期抵押放款借券等文物,反映了根据地灵活的金融政策。一张张穿越烽火岁月的票据纸张,呈现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红色金融事业的波澜壮阔。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战成果”造型墙(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走进展览,观众能从丰富的展品中,真切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胜利喜悦。在展厅那面艺术造型墙清晰地记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战成果”——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收复县城105座、解放人口2400万、收复国土18万平方公里,彰显了人民抗战的伟大功绩,铸就了山河永固的伟大传奇。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