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朔州9月21日消息 在山西北部雁门关外、桑干河畔,有一座被誉为“北方新城”的县级市——怀仁。
素有“德乡”之称的怀仁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一千多年前的宋辽古战场金沙滩,到八十多年前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鹅毛口,这片英雄的土地始终在续写着时代华章。
而“匠心”正是怀仁谱写时代华章的如椽巨笔——这里不仅孕育了千年陶瓷,也培养了莘莘学子。
“工匠精神”让怀仁陶瓷一路向“新”
怀仁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在中国瓷器界享有“陶埴一技、独擅北方”的美誉。
凭借久远的陶瓷历史、庞大的产业规模、精湛的烧造技艺,怀仁陶瓷久负盛名并跻身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作为山西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之一,怀仁陶瓷涵盖日用瓷、工艺瓷、包装瓷、建筑瓷等十大类两千多个品种,年产量高达30亿件。
怀仁生产的精美骨瓷产品(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骨瓷以牛骨粉作为原料之一,产品质地莹润、细密坚硬,是世界公认的高档瓷种,也是日用瓷届的“顶流”。近年来,“北方日用瓷之都”怀仁,正从传统的陶瓷制造,向骨瓷餐具的生产和新品研发进军,产品不断迭代升级,而怀仁的陶瓷产业也正在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蝶变。
走进怀仁市锦泰陶瓷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工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灰白色的原料通过一道道工序,最终“脱胎换骨”被淬炼成各种精美的骨瓷产品。
“公司从2021年投产以来,已经研发了上千种新器型,累计研发费用近500万。”锦泰陶瓷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希毕说。据悉,凭借“七滤五筛”工艺,该公司成功打造具有抗菌、易洁、耐酸碱的全球第三代骨瓷产品,企业参与起草制定的《骨质瓷器国家标准》也将正式实施,标志着怀仁陶瓷产业站在了行业标准制定的前沿。
以锦泰陶瓷为代表,怀仁陶瓷企业以集群式发展,不断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蜕变。
2024年,怀仁陶瓷专业镇营收突破33亿元,同比增长18.7%,123条生产线年产27.9亿件瓷器,带动5.6万人就业。从印花瓷到骨瓷2000多个品类,让“中国北方日用瓷都”的金字招牌含金量更足。
陶瓷产业为当地百姓铺就致富路(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人才储备。曾经通过企业生产培养技术工人,到如今专业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怀仁陶瓷的人才储备方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山西省唯一一所以陶瓷产业为核心的高等职业院校,2020年成立的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有陶瓷制造技术与工艺、产品艺术设计、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等21个专业,已培养陶瓷相关专业学生近8000名。
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毕业以后流向比较广泛,大部分学生进入陶瓷生产企业,还有的选择自己创业。他们是怀仁陶瓷产业的新鲜血液,也是行业发展的希望。”
畜牧业成百姓致富领头“羊”
在怀仁海北头乡下海子村家兴园农牧专业合作社羔羊养殖棚内,饲养员正将饲料倒入食槽内,上千只小羊羔咩咩欢叫着争相进食。村旁的盐碱地成为紫花苜蓿、玉米等羊饲料的理想种植地。通过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村里的羔羊养殖实现了集中饲养、统一管理、抱团发展。
2022年,怀仁市海北头乡下海子村(肉羊)成功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羔羊规模化养殖,为怀仁羔羊肉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工厂日宰杀羔羊3000只左右,其中,三条生产线每天精细化分割羔羊1000只左右。”怀仁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文斌,站在厂区全封闭可视化生产线旁向记者介绍。
怀仁畜牧业聚链成势(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据悉,通过精细加工,一只羊可分割加工为30多个系列168个品类的产品,利润比直接卖白条羊提高3倍以上。“2024年公司全年销售额实现4.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孟文斌说。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怀仁羔羊肉”品牌价值已达46.78亿元。在其统一标识下,怀仁已注册有“塞外鲜”“大材地”“朔美·引羊”“桑干河”等16个羔羊肉系列产品商标,先后开发出了速冻分割、熟食调理等33个系列的高附加值羊肉产品。
“一只羊”变身一条产业链(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围绕“一只羊”,从饲料种植、羔羊养殖到屠宰分割、熟食加工以及有机肥料销售,怀仁羔羊已形成全产业链、品牌化、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特色。截至目前,怀仁从事与羊产业相关的农民有5万多人,农民人均羊产业纯收入约占可支配收入的30%,达到7000元。
“匠心育人”成就“优质生源基地”
5月28日,一场以“阳光体育与我同行”为主题的2025年怀仁市中小学运动会隆重启幕。由全市各学校选派的运动员近三千人组成27支方队,步伐矫健地依次步入赛场。“怀仁作为教育大市、教育强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体育场上,主持人的解说激情澎湃。
目前,怀仁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3所,在校学生约11万人。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富集,让这个晋北小城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定居求学。
怀仁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怀仁教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经历了润物细无声的漫长过程。1980年,《光明日报》报道了怀仁从1978年开始为老教师颁发教龄纪念章的消息,著名学者梁衡听闻都不禁赞叹当地尊师重教之风。
时光不改初心,近年来怀仁强力推进“名师、名校长、名校”创建工程,逐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教育模式。
教学特色百花齐放,但立德树人,是怀仁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在怀仁三中一间名为“仁雅兑梦轩”的房间里,货架上摆满了各式毛绒玩偶、运动器材、益智玩具,下课铃一响,学生们成群结队走进来,细心挑选一番,用卡片郑重地兑换心仪的物品。
用激励教育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怀仁三中副校长王亚南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校训是‘明德、博学、笃行、致远’,从去年开始推出校训激励卡,老师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卡片作为奖励。学生集够相应数量的卡片,就能兑换奖品。”据王校长介绍,学校有2000多名学生,一年来已发放8万余张激励卡,通过“去批评化”的教育,让学生们在赏识和肯定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作为教育强市,怀仁保持着政以兴教为重,民以尊教为荣,师以乐教为本,生以乐学而笃行的优良传统。通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怀仁已累计向全国各大院校输送大学生9.5万多名,其中被清华、北大录取101人,考入“985”“211”“双一流”大学的18350人,晋北小城已成为全国46所名校的“优质生源基地”。
点击下方海报,聆听红色怀仁
总策划:韩文
监制:张洁
记者:张晋鹏 温雅慧 尹琳岑(见习)
指导:中共山西省委网信办
鸣谢:中共怀仁市委宣传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