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上海民族乐团在上海音乐厅进行欧洲巡演的第二轮认真备战,排练结束后还有不少乐手围住特邀指挥家汤沐海,探讨音乐处理的细节,精益求精。2月6日至2月23日,上海民族乐团一行70余人将赴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德国4国,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艾森、伯恩、柏林、汉堡、不莱梅8座城市上演音乐会版《海上生民乐》,呈现海派民乐的风采。

上海民族乐团在汤沐海指挥下进行欧洲巡演项目《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排练。
首演于2016年的《海上生民乐》,是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既展现了民族音乐丰厚的历史积淀,又充满当代气质和国际表达。迄今为止,《海上生民乐》已在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巡演十余场, 2017年6月,还曾在希腊比雷埃夫斯市上演,庆祝中希建交45周年,当地观众表示,《海上生民乐》刷新了他们对中国民乐的想象。
此次欧洲巡演,将是上海民族乐团首次以商业演出的模式“走出去”,而且即将登上的舞台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厅,包括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音乐厅、巴黎爱乐音乐厅、布鲁塞尔文化中心、柏林爱乐音乐厅、易北爱乐音乐厅等,其中不少音乐厅都是首次迎来中国民乐的演出。据各演出场地的反馈,目前演出票已近售罄,足见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观众的吸引力。
《海上生民乐》囊括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紫竹》包含的上海地方音乐元素、《墨戏》展现的中国书法意境、《别姬》和《梁祝》中鲜明的戏曲元素等。对汤沐海来说,指挥西方古典音乐出身的他,能在世界舞台上指挥中国民族音乐,让他更加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汤沐海时常与民乐团合作,2002年曾执棒中央民族乐团在希腊“雅典艺术节”的演出,收获当地观众的赞誉。汤沐海说:“东西方音乐是有差异的,就是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比如,西方古典音乐是纵向的,注重和声,而中国传统民乐是横向推进的。正因为有差异,东西方文化可以互补,这样的交流特别有意义。对上海民族乐团来说,这次欧巡一定会有历练和成长,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很重要的寻找自我的机会。希望我们的演出能让更多西方观众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
《海上生民乐》原本以小编制重奏为主,配合多媒体视觉呈现。此次为了适应欧洲主流音乐厅观众群的欣赏习惯,在原有基础上打造了全新的音乐会版,舍弃多媒体呈现,以民族管弦大乐队的形式,带来更加纯粹的音乐表达。在原有的灵动小巧的作品之外,还特别增加了四部优秀的当代民族管弦乐作品: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芦沟晓月》、谭盾创作的《西北组曲》、刘长远创作的《抒情变奏曲》和青年作曲家姜莹创作的《丝绸之路》,更全面地体现乐队的整体实力和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高度。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中国民乐走出去,不仅要展现我们丰富的文化传统,更要展现它的丰富性、包容性、当代性和创新性。我很期待中国音乐的丰富语言,以及和多元文化的和谐对话,能让我们在世界舞台上遇到更多知音!”
编辑: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