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杨浦滨江。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邵宁/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灵魂,再漂亮也只是一具躯壳;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灵魂,再宏伟也只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城市的灵魂是什么?文化。文化不仅是气质、韵味,更是精神品格、理想追求。

  电影、芭蕾舞、交响乐是文化,评弹、滑稽戏、江南丝竹也是文化;诗歌、油画、咖啡是文化;书法、剪纸、旗袍也是文化。其中,建筑文化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面貌和风格。荟萃了东西方文化的上海,历史建筑之多姿多彩,令人惊叹:既有外滩气势恢弘的“万国建筑”,也有杨树浦线条刚硬的工业遗存;既有英式花园风格的“外滩源”,也有小桥流水的豫园;既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武康大楼,也有清水红砖的石库门弄堂步高里……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杨浦滨江,察看了渔人码头、杨树浦港旧址等地标景观,对杨浦区科学改造滨江空间、打造群众公共休闲活动场所的做法表示肯定。他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把老房子比喻成“老人”,非常贴切而形象。老人饱经沧桑,一条条皱纹是岁月刻下的印痕,他们阅历丰富,洞察世事,有着一肚子故事和生活智慧,为人们所尊重。老房子也是如此,尽管历经风吹雨打,不复光鲜亮丽,但曾有多少人在其中度过青春年华,又有多少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而这一切,慢慢积淀成了厚重的历史、城市的记忆。

  在不少人眼中,与公共建筑相比,工业遗存没有什么特色。有人说,厂房线条硬邦邦的,颜色灰沉沉的,有什么特色可言?其实,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工业厂房同样有着丰富的建筑美学内涵。著名的伦敦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就是由发电厂改建的。而今,这座美术馆已成为伦敦的一景。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就拿杨浦滨江来说,绵延十多里的工厂区、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厂房,见证了这段历史。除了最著名的英式城堡式的杨树浦水厂外,杨树浦发电厂、上海船厂、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毛麻仓库、上海电站辅机厂(西厂),也都是特色鲜明的工业建筑,且代表了当时一流的建筑水平。此外,杨浦滨江也是许多民族品牌的诞生地、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这一幢幢老厂房,是厚重的工业文明的象征,还承载着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同样值得珍视。

  随着城市的发展,包括工业遗存在内的各类老建筑也遇到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曾几何时,我国不少城市因大拆大建而变得“千城一面”。上海对于老建筑、老厂房、老弄堂的态度,也经历了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变化,而今,在城市更新中秉承“留、改、拆”的理念,已开展了一系列成功实践。

  近年来,上海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工作,杨浦滨江也如凤凰涅槃,抹去昔日的锈色和尘埃,变身美丽、绿色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赏景、休闲、运动的好去处。又如,曾有“海上第一名园”之称的张园,是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有着浓郁的近代上海弄堂风。但是,这一区域内绝大部分建筑为旧里,居民强烈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今年初,张园通过“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方式,实施了城市更新。历史保护建筑“张园大客堂”变身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周边居民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正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指出的,城市更新,不仅要尽最大可能保留保存城市风貌和历史建筑,使之可阅读、可展示,也要充分考虑民生功能、公共服务的留存拓展,让历史街区更有温度、更富活力,更好彰显上海的城市魅力。

  一座座老房,一片片街区,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承载都市人的乡愁,延续城市文脉。如果我们能够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每一座老房,善待每一片里弄、街区,保护和利用并举,那么,城市的记忆、乡愁和文脉将得到延续,“城市的灵魂”必将焕发出愈发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