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过度关爱孩子,并非只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2018-01-30 23:53:00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期媒体报道一位北大毕业生与父母决裂。据悉,王猛(化名)当年是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生物专业录取后留学美国读研,此后连续12年未曾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一方面是过度关爱,但另一方面,王猛认为父母并没有真正接纳自己,比如即使在自己有了自主意识和要求后,父母还是完全按照他们的方法进行育儿;比如面对冲突,父母从来不会真正为他考量。所以,在王猛看来,父母一直在控制自己,也一直把自己当成工具。父母的控制太多,造成的后果会很严重,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孩子会丧失生活的热情和自主性,因为他会认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甚至,如果父母觉得失望了,孩子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错。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卑、自责。
  但王猛的万字长文,毕竟没有直接展现父母的想法。记者的采访拿到了父母的一些说法,那就是父母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的确,在父母看来,自己的教养虽然严格,虽然不容挑战,但最后孩子还是上了北大,留学美国,成为成功的楷模。从外人到父母,都认为父母教子有方,才成就了王猛的今天。虽然父母的一些方式可能有问题,但这些都是小节,何必一直耿耿于怀。因此,父母很难理解王猛为何一直执着于过去,不肯回家过年。
  在王猛的同学看来,他的父母在对待王猛上有些过度关心。王猛的父母在当地有一定工作能力和社会地位,这在客观上提供了控制能力。不过,寻求掌控孩子的父母并不少,甚至可以说是今天中国父母的共性。王猛从小成绩优异,反过来也让他们更有自信坚持原先的教育方法,也更希望将儿子保护起来,以免走歪了路。所以,在很多家庭,子女的成绩优异会带来父母更多的期望,这种期望一面是温暖,一面是尖刀,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创伤很难预料。
  王猛的父亲则反驳:你已经34岁了,17岁离开家门,一半时间在外面,外面世界变化更大,影响也更大。父亲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童年时期的创伤起到的影响会更深远。因为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会塑造一个人的心理类型,而不仅仅是他一时的情绪状况。
  但对于王猛来说,他显然也没有走出自己的童年阴影,12年不回家过年,拉黑父母的一切联系方式,这种做法本身除了表明他越陷越深之外,并没有别的意义。他在长文中对年轻父母的忠告,某种意义上也因此变得没有任何说服力。毕竟,当你面对创伤时,逃避并不是最优选择,一定意义上,父母是唯一的,没办法逃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童年创伤未必完全是父母可以控制的。按照德国心理学家阿夫·葛拉赫的观点,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会对很多人造成内心创伤,这些创伤常常会以代际传递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子女乃至子女的子女。所以,人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拥有自主意识。王猛父母在年轻时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社会动荡,又接受了那个年代相应的价值观,想要他们尊重孩子的个性需求,这一点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
  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王猛不该把责任全部归结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是应该通过一步一步的和解实现家庭成员的自我疗愈。只有重新回到问题,与父母一同正视问题,才能走出童年的阴影。其二,在中国社会中,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会带来父母更大的期待,他们的精神发展并不被重视。在这样的氛围下,家庭内部的负资产———精神创伤———更容易传递到后代身上。所以,一个考上北大的孩子,某种意义上,我们更需要审视他所承接的这种家庭负资产。(尼德罗)
编辑: 林馥榆

过度关爱孩子并非只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童年创伤未必完全是父母可以控制的。按照德国心理学家阿夫·葛拉赫的观点,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会对很多人造成内心创伤,这些创伤常常会以代际传递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子女乃至子女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