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27日消息(记者周洪)慢板轻盈优美,快板则热烈欢快,层层加快,氤氲出浓厚喜庆的生活气息。这是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倾力5年打磨,几近失传的、长达18分钟的江南丝竹代表性乐曲,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行街四合》。

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建团五周年星期广播音乐会举行(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6日上午,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内知音汇聚、丝竹绕梁,“丝竹雅集会知音”——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建团五周年星期广播音乐会专场音乐会正在上海音乐厅进行。整场演奏会曲目可谓“三代同堂”,演出分别用江南丝竹代表性曲目、民乐经典曲目和有新意的创作曲目来展现江南丝竹“小、轻、细、雅、活”的艺术特色。观众既能听到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行街四合》《熏风曲》《三六》《欢乐歌》等,还能听到精心复原了上世纪江南丝竹鼎盛时期广为流传的联缀套曲形式,形成既具传统意韵,又富时代新意的《六板·三代同堂》,乐团还选取了2首丝竹新作《云卷云舒》和《绣腔》,用现代的作曲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艺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享受。本场音乐会还选用了经典的丝弦五重奏形式,演绎红歌《映山红》,用这百年江南音韵礼赞华诞,立志让丝竹清音铭刻于心、传扬四海、薪火永继。音乐会还特邀上海师范大学锦瑟民族室内乐团做演出嘉宾。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一带,是江浙沪一带的“土特产”。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而得名。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农村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江南丝竹最大的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中国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古典曲牌。通过乐团成员的默契配合,讲究“你繁我简,你进我退”,注重乐器音色的融合与乐手间“抢档、让路”等演奏技术上的体现,既要做到各乐器声部的旋律鲜明,更要达到音韵的和谐统一,对演奏者技艺和相互配合要求甚高,是大家围坐一桌用千杯茶去磨炼、传承的技艺。这种技法和风格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和戏曲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代表。

上海江南丝竹乐团成立于2016年底,今年整整五周年,平均年龄仅31岁。当年,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成立的该乐团是上海市江南丝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大举措。乐团通过专家坐镇的招生考试,最终,13名成员从全市7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员全部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民乐专业毕业的青年新秀组成,80%以上为研究生,拥有过硬的专业背景,他们各自在上海市各级文化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和相关院团、学校等单位任职。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介绍,目前全市已有基层江南丝竹团队近100家,且数量仍在上升,传承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为响应国家文旅部“非遗在社区”工作部署,根据《上海市江南丝竹项目保护传承基地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9年12月启动了第二批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2021-2023年)认定工作,进一步恢复江南丝竹基层传承环境,促进江南丝竹在本市的发展与弘扬。

目前全市共有24家江南丝竹保护基地,有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城隍庙、街镇文化活动中心、学校等,各基地注重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工作。多年来组织策划海内外江南丝竹展演交流。

去年年底,还专门成立了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联盟,下一步将通过开展赛事、巡演、研讨等方式,加强江南丝竹保护和传承工作,并通过编撰出版《江南丝竹通识》教材,进一步推广江南丝竹走进更多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