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23日消息(记者杨静)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钱塘听潮》直播报道,从小观潮,潮就在家门口,这会是很多一直没来钱塘江观过潮的朋友非常羡慕的事。但是说起来,很多人是怎么开始知道、向往“钱塘江大潮”的?相信很多人都学过一篇小学课文《观潮》。这篇课文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四年级的一篇保留文章。

《观潮》作者之一赵宗成接受总台记者杨静采访(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午夜,江面上隐隐传来‘沙沙’响声,涨潮了,在蒙蒙的水面上一条黑色素练在浮动,时断时续,时隐时现。少顷,声音加骤,潮水夹着雷鸣般的轰响飞驰而来,把满江的月色打成碎银,潮头如千万匹灰鬃骏马在挤撞、在撕打,喷珠吐沫,直扑塘下,犹如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涌潮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在江面形成一垛高耸潮峰,波涛连天,好似冲向九天皓月。这时许多游客把篝火、芦花抛入大江,随波西去,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愿……”

这篇课文中所描写的“一线潮”,最佳的观潮点,就是此刻记者所处的位置——海宁盐官。而这篇课文的两位作者,赵宗成、朱明元,是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记者站的两位记者。这篇课文最早,是当年中央台一档非常著名的广播节目《祖国各地》的一篇广播稿,两位作者当时来海宁观潮,主要目的是制作一期广播节目。遗憾的是,朱明元老人前几年已经去世,赵宗成老人还健在,已86岁,就生活在上海。前两天,总台驻上海记者杨静特地去拜访了他。

“这篇报道首先选用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祖国各地》栏目,我们去的任务是采访钱塘江涨潮,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地方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情况。潮水过来的时候,潮头不得了,潮水漫过大堤,我看了以后是非常开眼界的,像这种潮水没见过,我是第一次。 ”赵宗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