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6月24日消息(记者唐奇云)“在读研的科研路上,你收获了什么?”“能分享一下疫情期间,做志愿者的感受吗?”“作为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党员,如何带领身边同学学习党史?”“请结合支教经历,谈谈如何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

  今天(24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7名学生党员在“坚定信念 勇担责任 永远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现场进行“述责答辩”,针对党员平时表现和现场汇报,支部党员抛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述责答辩”现场(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据悉,为推动学生党员永葆先进性,自2001年起,华理在严把发展入口关的基础上,正式实行学生党员“述责答辩”机制。20年来,“述责答辩”已成为华理学生党建的传统和特色。

  “述”出责任

  “为解决新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我坚持每天看20余篇专业文献。至今,我已累计发表6篇SCI论文。”

  “在做防疫志愿者的12天中,我每天工作至少9小时,共计发放口罩30780只,让社区1500余户居民的安全得到保障。”

  “3个乡镇、38个自然村,一路走过,我切实了解了当时贫困地区基层教育的现状,这也成了我前行的基点。”

  “述责答辩”从每位党员的述责汇报开始(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述责答辩”现场,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28名学生党员组成了联合党支部,朱乔虹、詹立成、李承霖、王晗、张轶然、张天真、吴怡等7名学生党员面向联合党支部进行“述责答辩”,从学习、科研、实践、社会服务等方面,汇报了自己入党以来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的情况。

  在这7名学生党员中,有的潜心科研,励志报国;有的依托设计才华,讲述红色故事;有的奉献爱心,投身社区治理;有的志智双扶,助力乡村振兴。他们用责任与担当践行初心使命,用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向党汇报。

  “问”出思考

  每位党员述责汇报后,还有“答辩”环节。由联合党支部的其他党员根据他们的平时表现和现场汇报内容提问,需要他们作出明确回答。

  被问及参与社区治理带来的收获,张天真表示:“在东安一村社区,我与社区居委会共同摸排独居老人的生活需求,发现社区有很多老人年逾80,上下楼腿脚不便,生病时吃饭更是问题。基于调研情况,社区计划建设社区食堂、提供送餐服务等。这些社区原汁原味的工作方法提高了我的专业素质,也激发了我投身社区工作的热情。”

  而李承霖迎来的提问则颇有几分“辣味”:“随着传播方式不断进步,我们青年一代还需要你刚才答辩里所说的‘故事’吗?又怎样才能讲出青年人喜欢的好故事?”李承霖认为:“尽管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但时代呼唤主旋律、正能量的需求没有变。正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网络的‘原住民’,才更需要创新‘故事’形式,和青年一代同频共振,凝心聚力。”

  一个个提问直指内心深处,一个个回答也让与会党员们对“党员”意味的职责了解得更为深刻。

  “评”出质量

  “述责答辩”不光要“考”,还要“评”。联合支部成员要根据7名学生党员的现场表现,对其进行不记名“满意度测评”。

  “入党前的表现”“入党后的表现”“是否符合党员条件”“你对该党员的满意度”等都是测评必选项,“该党员的主要不足”一栏,则由支部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党组织将根据测评结果,就测评情况和待改进方面,与述责党员进行一对一反馈沟通;对不足之处,还要分析原因、帮助制订改进措施。

  20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已有8万人次学生党员参与“述责答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如何加强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使学生党员不放松自我要求,强化党员意识,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学生党建的重点和难点。”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介绍道,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华理已经形成两个“答辩机制”的党建特色和传统——入党前,通过“公开答辩”严把发展关,确保党员的发展质量;入党后,通过“述责答辩”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党员永葆先进性。这些都为培养和发展高质量学生党员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坚定了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