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6月24日消息(记者周洪 通讯员潘琴 肖鑫)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会主席、第九党支部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益辉荣获上海市“两优一先”表彰的 “上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就在2020年,张益辉还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首届医德楷模抗疫特别奖、上海市区域名医和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等荣誉。
张益辉主任(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张益辉从小生活在江苏海门农村,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再慢慢成长为科室副主任、主任,这一路走来,张益辉发现从医之路没有他原本想象中的那般容易。
“医生其实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既有很高的职业风险,又需要终身学习新的知识。”张益辉告诉记者:“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一定成绩,我觉得责任心、同情心是一个基础,然后就是组织的教育、培养,老一辈专家的传帮带,才能使自己的目标更清晰,行动更自觉。”
其实,张益辉真正从事呼吸内科,还是从2002年开始。那时,选择呼吸科工作很辛苦,收入不高,要学的东西很多,需要动手做的工作也不少。但这些困难,没有成为张益辉选择呼吸科的“拦路虎”。他说:“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我的最大心愿就是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能让每个患者都能自由呼吸!”
纤维支气管镜、有创呼吸机等,当时在两级医院开展比较少,张益辉就开始自学,他充分利用值夜班和下班的空余的时间,博览群书。
某天,医院借用的一台日本生产的“有创呼吸机”开始罢工了。当时医院还没有购买此类机器,他只能请厂家的工程师来帮助维修,可几次下来,总是达不到原来设定的目标值。无奈之下,张益辉不得不亲自出马,他利用几个晚上休息时间,通宵达旦工作,终于把机器修好了。
2020年10月16日下午,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医德楷模”“医德楷模抗疫特别奖”颁奖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张益辉荣获“医德楷模抗疫特别奖”,成为上海十大抗疫医德楷模之一。
大屏左二张益辉(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十多年前,上海甲流爆发,有个重患者需要会诊采集病原学标本,大家心里都没底,怕被感染,张益辉看出了大家心思,主动说“我去采样吧”。
每年的过年和节日急诊内科需要加强班、发热门诊需要帮忙,遇到排班困难,张益辉都会主动报名支援急诊加强和发热门诊的一线班。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张益辉毅然奋战在抗击SARS临床第一线,为医院发现的第一例“非典”患者作出贡献。
2020年1月23日,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到组队援鄂任务。院领导当即召开动员大会,明确当时疫情的严峻性和援鄂抗疫的重要意义。全院医护人员都积极响应,踊跃报名。
张益辉作为一名呼吸专业医生,又是共产党员、科室主任,立即向院领导提出了请战要求。院领导当时基于医院专科力量、全院抗疫工作等考虑,曾希望张益辉能留在上海负责全院的专科救治工作。当时武汉疫情严重程度还不很明确,大家对前方的安全多少还是有些担心。张益辉说:“作为一名党员医生更应该带头冲锋在一线,既能给自己的同事以专业上的指导,也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踏实。”
经过他再三恳求,院领导最终同意了张益辉的请求。上海四院承担了虹口区本批次所有的15名医护团队的组队工作,医院任命张益辉为医疗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1月28日,张益辉率领他的队员们与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会合后,从虹桥机场乘专机奔赴武汉一线,开启了援鄂抗疫之旅。
张益辉在武汉(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刚到武汉时还没有血清抗体检测,鼻咽拭子的核酸检测就是确诊的重要依据。考虑鼻咽拭子的采集有一定的风险和技术要求,张益辉作为一个病区的负责人就主动承担了这项采集工作。期间,他的同事洪艳曾在一条微信留言区“点了张益辉的名”:“实名武汉三院17楼病区主任张益辉,要求所有核酸检测咽试子操作一人完成,把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使易感染率集中,采集正确率提高,节约核酸检测试剂……”
在武汉抗疫期间,每天病区里需要采集10位左右患者在,最多的一天达到了17人。每一次采集,张益辉都格外小心。他说自己做多了就相对熟练,不容易被感染,标本的一致性也高了,结果更稳定。当然他说的最多的还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