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4月19日消息(记者傅闻捷)今天下午,在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指导下,由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上海数字治理研究院正式亮相。
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上海数字治理研究院院长刘九评表示,上海数字治理研究院将紧密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这项重大战略,聚焦治理数字化,坚持创新实用的整体定位,致力于汇聚国内外数字治理领域的专家资源,从学术研究、理念推广、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等方面,深化战略认识,建立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员数字化治理专业能力培训,积极探索上海数字治理新经验,形成超大城市数字治理新模式,讲好上海故事,打响上海品牌。
位于黄浦区的永年大楼,建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年寒潮一来,楼里的水管就要爆管,维修人员上门不及时,居民们投诉不断,但是今年情况却悄然改变了。打浦桥街道建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施寅说:“今年入冬来临之前,小区内多了一支特殊的维修人员队伍,他们用厚厚的保温材料为一些裸露、陈旧的管道及容易爆管部位进行包裹保护。寒潮来临时,他们对易发点进行巡逻,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爆管问题。”这样的提前预判都是源于黄浦区城运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将容易发生冻管爆管的区域,提前预判,并发出预警。这些数据分析报告也会在第一时间向各街道、应急管理部门推送,相关部门就能够针对各类突发情况,提前制定预案,安排车辆和施工人员提前待命值守。徐书记感叹,“这样的快速应对处置方式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我们基层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要为现在这种快速响应机制点赞!”
对于如何防控高空坠物,华为上海云与计算市场部部长许波欣在现场向大家展示了一块智能手表。“大楼只要出现开窗行为,就会实时呈现大楼的1:1数字孪生智能平台上,安装在窗户上的物联传感器就会给保安的智能手表发送预警,以便保安及时到现场处置。”许波欣说,“如果在处置过程中,发现已经产生坠物,可以通过一键上报按钮,主动将事件上报到区城运平台,自下而上发起应急响应管理;如果坠物造成人员伤亡,区城运中心、区应急局、市场主体启动应急响应闭环,联合公安、120、绿化市容等相关部门协同处置,及时救治人员,快速消除影响,上报情况。形成了从市场主体内部闭环、到城运闭环、再到应急处置闭环的过程。”这是上海以一栋楼为城市最小管理单元,对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的最新探索与创新实践。通过华为云、大数据、AI、边缘计算、5G等多种先进技术的融合,打造出1:1“活”的大楼数字孪生,构建了大楼的数字生命体征,实现了城市治理的实时预判、实时发现、实时处置。
随着今年徐汇区以“实战”为核心的“一网统管”实战平台实现再升级,“一网统管”5G智能巡查车也进行了内部车载硬件和后台算法模型的大规模升级。智能巡查车工程师李祥斌介绍道,“今年徐汇区一小区疑似发生火情,巡查车赶往火情现场后,车上最新配备的无人机将视频实时传回指挥大厅,帮助指挥长直观了解火情情况、指导疏散路线、指挥调动人员现场应急抢险。面对突发事件,现场信息的实时传输对于城运中心而言弥足珍贵,而智能巡查车则充当了指挥长的“千里眼”,现场情况净收眼底,最终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除了高性能GPU、5G智能芯片、无人机等硬件设备外,智能巡查车还集路面病害识别、店铺装修、街面暴露垃圾等19类算法模型于一体,识别准确率在80%以上。车载的智能识别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弥补了人工巡查范围频率不足的短板,在人工巡查采集的精细化的基础上提供了机动性的支持,它的出现让徐汇区的城市问题无处可藏。
刘九评表示,下一步研究院将与复旦DMG实验室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研究院也将借助复旦DMG实验室在战略研究、活动策划、传播推广、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助力研究院快速起步加快成长。
据悉,上海数字治理研究院的成立是顺应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之举,是政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制度创新模式。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在政府、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开展有效合作,将专业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将数字技术和政府治理理念结合起来,在战略制定层、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等维度上,着力于理论框架搭建、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等方面,充分发挥辅助决策、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功能,切实促进上海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