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3月1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当前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着基础教育高学历教师占比低;智能教育与教师教育尚未实现有机融合;教师职后培训与专业发展契合度低、整体规划统筹弱等问题。”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带来“关于倡导新师范构筑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提案”,他建议,新师范应构建指向“两适应三胜任”核心素养的师范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夯实基础。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中学教师544万余人,拥有硕士学历的仅占4.7%;而美国中学教师硕士以上学历者占59%。在戴立益委员看来,除了基础教育高学历教师占比低,师范教育体系中要融入智能教育,不应简单开设几门课程,掌握几项技术为目标,而是以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智能水平为目标,促进基于全体、全面、全时空的教与学的能级和效率提升。此外,教师职后培训与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培训内容低水平重复、针对性差、职后特征不明显等问题。

  戴立益委员认为,我国在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同时,还应倡导“新师范”,构建指向“两适应三胜任”核心素养的师范教育体系。他解释道:“‘两适应’,是指适应全信息时代变化和适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三胜任’,是指胜任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胜任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胜任终身自主学习与可持续专业发展。”

  针对打造“新师范”的主要举措,戴立益委员建议:

  1、探索“4+2”培养模式,实现本硕一体化培养。探索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智能教育、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等三段相互独立又贯通一体的本硕连读教师培养模式。第一阶段的教育可安排在本科1至3年级,主要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二阶段的教育安排在本科4年级至硕士1年级,注重教师教育与智能教育的融通;第三段的教育则安排在硕士2年级,实施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在本科3年级设计二次志愿和再次选拔机制,退出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学生可以在本科4年级通过学习师范教育课程群和实践教学技能包达到毕业要求。

  2、增设“六个一”先导环节,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包括:一个课例研究,一套学科命卷,一次教育调查,一项信息技术融入的课堂,一次学科测试,一次文献综述,形成实践回应型的考核机制;同时,结合注重感知实践、生成问题的见习,注重探究实践、研究问题的研习和注重体验实践、解决问题的实习的“三习”机制,进而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3、开展系统变革,促进智能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借助MOOC等在线教学资源、学习平台的建设,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基于任务的学习。在管理方式上,借助智能化的教室管理系统,对师范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及时对师范生有效指导。在教育实习环节,建设教育实习远程管理平台和移动听评课系统,推行电子与纸质互补的教育实习档案袋制度。在评价方式上,打造数据驱动下的评价体系,借助认证体系与平台开展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微认证的探索。对接基础教育,比如已有中小学采用“人机对话”教学和互动模式,这要求在培养中必须着眼于提升师范生应用智能系统、甚至是开发智能系统的能力和水平。

  4、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整体设计职后培训和研修体系。按照入职教师、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区域名师、特级教师5个阶段,为每个阶段的教师群体进行能力和特征画像,设计各有侧重的培训任务。比如:入职教师重点培训基本教学能力;普通教师重点培训学科育人能力;骨干教师重点提升学科教学创新能力;区域名师重点提升学科教学的创新与指导能力;特级教师注重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与生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