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月23日消息(记者傅闻捷 韩晓余 唐奇云)在上海市政协于今天(23日)下午开展的委员与市民网上交流活动中,董云虎、陆月星、张道根、姬兆亮、陆铭五位委员,围绕“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推‘十四五’良好开局”主题,就落实好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与市民网友进行交流讨论,为上海奋力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汇聚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与市民网上交流(央广网记者 韩晓余 摄)

  网上交流活动中,上海“五大新城”建设成为网友们提问的热点。其中,针对关于“在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目标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提升市郊新城发展水平”的提问,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月星回应称:“这是上海‘十四五’发展的重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市政协已将‘推进五大新城建设,着力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列入今年市政协协商议政计划,并启动了市、区政协联合调研。”

上海市政协委员与市民网上交流中(央广网记者 韩晓余 摄)

  在陆月星看来,新城建设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增长极,关键在“新”——

  一是新的功能定位。2035城市总规和“十四五”规划都已明确总体定位是面向长三角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当务之急是要将这一新的功能定位在精准化、差异化落地上下功夫。五大新城的区位特点、发展基础不一,各自新的功能定位既要体现共性、互补,又要体现个性、特色,实行错位发展。

  二是新的人口布局。新城建设第一要素是人口,第一资源是人才,要把合理的人口布局放在突出位置。从原有规划和现有实际来看,按照大城市100万以上人口规模,五个新城都有很大的导入空间。而新的人口布局,不只是规模扩张,更是结构优化——重在年龄结构、人才结构,并亟需相应的政策创新。

  三是新的城市形态。新城需要按照未来城市的目标打造,展现新的城市形态。我理解未来城市的形态特征主要是:组团式(多中心)、网络状(多层次)、融合型(产城融合、用地复合)、数字化(虚实空间融合)、保障性(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安全可控的韧性城市)。

  四是新的公共服务。从新的功能定位出发,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既要考虑新城自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周边区域的需要(乡村、临省);既要增加高端服务机构(高校、三甲医院等),又要普及大众服务场所(重点是老年、儿童);既要增强便捷性(两网融合),又要拓展体验式(休闲娱乐)。

  五是新的交通体系。新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构建新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三大特征:首先,立体化、枢纽型,畅通内外交通联系,依托虹桥、浦东两大枢纽构建陆、海、空一体化交通体系;其次,网络化、轨交优先,着力完善轨道交通体系,优先实施市域轨交、城际铁路;第三,绿色化、公交优先,着力发展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上海市政协委员与市民网上交流中(央广网记者 韩晓余 摄)

  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等五大新城是上海未来发展具有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战略支点。“五大新城的定位是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而不是城市副中心,也不是卫星城或郊区新城。”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董云虎表示,“五大新城”的重点不是承接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功能疏散,而是大做增量的文章,增强新城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脱颖而出。目的是要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长三角的增长极,从根本上改变郊区发展洼地的状况。新城发力的重点是形成全市人口合理分布、功能多维支撑、产业优势互补的态势,打造上海都市圈第一圈层,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拱卫带。

  被问及“未来上海将如何谋划新布局”时,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答道:“上海当前面临着发展空间的局限,在人口、土地、产业等方面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空间。”陆铭认为,上海提出建设“五大新城”“五型经济”,就是要进一步突破约束,在“五大新城”形成对于人口、土地和产业发展空间的突破。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上海将突破这些资源约束,进一步发挥优势,在创新、总部、数字经济等领域进一步形成经济发展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