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30日消息(记者周洪)你了解自己每天吃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吗?一盘瑞典肉圆,或是挪威北极鳕鱼,这样的一道菜经过了怎样的过程来到了餐桌前?

  食物在人类社会里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对于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福祉都至关重要。新冠疫情把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聚集在公共卫生和健康上,如何获取健康而安全的食物,成为当下这个议题的重要方面。其中,食品的可追溯性是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基本因素。

  食物的可追溯性,按照欧盟法律的定义,是指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所有阶段,都能够追溯和追踪一种食品、饲料、用以加工成食物的动物,或有意/希望添加到一种食品、饲料中的物质。通过食物的可追溯性,可以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时,认定有关食品,追溯问题起源,并且纠正错误。

  日前,由北欧四国(瑞典、挪威、丹麦、芬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携手商业生态工作室共同发起“从X到餐桌——北欧可持续食物”工作坊。此次活动是继去年北欧四国驻沪总领馆携手北欧理事会联合发起的北欧食品政策实验室项目后,再次与中国和北欧的可持续产业、食品政策专家展开公开讨论,探索中国和北欧在食品政策和产业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响应《联合国2030年议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本文图片: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此次工作坊包括演讲和圆桌会议以及小组讨论与共创两个部分,邀请到瑞典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康沃(Magnus Carnwall)、挪威海产局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监博薇娅(Victoria Braathen)等北欧官方的代表,以及Norway in a Box中国区运营负责人习超、丹麦皇冠集团平湖零售和食品公司副总裁S?ren Tinggaard、ICA屹卡(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乌拉拉(Christian Ulloa)、阿里集团-盒马商品采销副总经理肖路、Rainbow of Hope的创始人杨宗强、一米市集创始人兼CEO何瑞怡等北欧和中国相关企业的代表参与。

  芬兰驻华大使馆农业、食品及兽医食物参赞安婷娜(Anna-Stiina Antola)在之前接受采访时介绍,芬兰政府将食品卫生问题纳入到环境健康系统中加以考虑,并希望通过预防性的健康管理来减少公共服务的负担。

  挪威海产局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监博薇娅(Victoria Braathen)介绍说:“根据挪威海产局的市场调研显示,相较于全球,中国的消费者在购买鱼和海鲜时会更加在意他们的原产地。挪威海产局则特别注重提高消费者这方面的意识,‘挪威出产’的海鲜标签已经与严格的管理体系和可持续标准联系在了一起。”

  在建立可追溯的食物链的过程中,技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Norway in a Box中国区运营负责人习超认为,通过技术的手段可以增加信任度。“通过区块链的技术,可以迅速地获得食物价值链上所有参与者提交的全部文件的概览,所有的材料都被公开记录着,当供应链上的参与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会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在追溯食物来源的过程中,负责任的大企业总是起着引领的作用。“ICA是瑞典第一个在水果和蔬菜上进行可持续标示的超市。通过激光在水果和蔬菜的表皮上直接印上可持续标签,可改变表皮的颜色,产品的名字、原产国以及PLU码都可以清晰地被看到。用这种方式可以在整个供应链中安全地追踪水果和蔬菜,而且还节省了包装。”ICA屹卡(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乌拉拉(Christian Ulloa)说。

 

  阿里集团-盒马商品采销副总经理肖路说,谈到食品溯源,我们应该既有底线,又有标杆。底线是保证食物安全,标杆则是建立更加透明的溯源体系。中国市场如此巨大和复杂,应该有更包容性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成本和价格,未来应该让更多的小农户进入到可以被追溯的体系中,让更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参与进来。

  “建立可追溯的食品链,需要产业链上的从业者和消费者、以及公共政策制定者达成共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建立彼此之间的连接和对话。我们希望今天这样的活动来推动建立共识,从而帮助推动建立可持续的食物体系。”作为此次工作坊的引导者,商业生态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兼主编孙海燕还引导了一场关于“共同建立一个可追溯的食品链”的工作坊,与行业内外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人士进行了深入的小组讨论,共创出多种兼具创意和执行力的可追溯食物链的方案。

  本次活动是北欧驻上海总领事馆连续第八年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北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