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7月11日消息(记者周洪 林馥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报道,在上海博物馆,有一件从在仓库丢废纸的竹筐中偶然发现镇馆之宝,它就是“书圣”王羲之的《上虞帖》。这幅王羲之因为肚子痛向朋友写的“请假条”有什么样的故事?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王羲之《上虞帖》(央广网发 上海博物馆提供)
(这个帖子)又叫“腹痛帖”,是王羲之肚子疼了以后写的。
在上海博物馆有一副“书圣”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上虞帖》。它纵23.5厘米,横26厘米,共计7行58个字。大意是回信朋友,说自己忽然肚子疼,不能和他见面了,并且深表遗憾。上海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陶喻之告诉记者,《上虞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那就是《夜来腹痛帖》,因为是当时是王羲之因为生病,为此没有和朋友相见,于是就写了一幅字。这幅作品收刻于《淳化阁帖》里面,从作品的风格来看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
上博的《上虞帖》的是唐代的摹本,也收藏在《淳化阁帖》里头。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它一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能够收录其中,可见《上虞帖》的重要。
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有一段离奇的经历:它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文革”中,上海专门成立了文物清理小组,对抄家得来的文物书画,逐个鉴定清理。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万育仁,代表上海博物馆参加文物清理小组,为书画鉴定把关。
《上虞帖》的发现是有传奇故事的。因为它是一件没有题跋的文物,之前有很多学者也不以为意,觉得它可能是一件仿品。当时我们馆有一位万育仁先生,他偶然发现这件东西,觉得需要对它的价值重新推敲的。
直至1975年,恢复正常工作的谢稚柳先生,在家里收到由原上博馆长沈之瑜安排专人送来的《上虞帖》。
(他)让谢稚柳先生进行观摩、推敲。谢老看了之后觉得,认为作品不像等闲之辈能够写出来的,是值得重视的一件文物。
谢稚柳先生通过书体、收藏印章和装裱形式等特征,初步判断此贴为唐摹本。后经上博文保科技中心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谢稚柳先生的鉴定得到更有力的印证。
谢老非常有心。他把《上虞帖》拿到迎光的地方对着看。一看不得了,看出一个南唐的官印“内合同印”,说明这件文物曾经进入过南唐内府。也就是南唐的皇帝收藏过的。南唐最有名的皇帝,李煜。说不定李煜也看过的,所以完全把明珠暗投的这件东西的地位就升级为一件重要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