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儿科多学科通力协作共创生命奇迹(央广网发 复旦儿科供图)

  央广网上海7月9日消息(记者杨静 通讯员罗燕倩)小墨出生第二天即出现呛奶、呼吸急促,嘴角像螃蟹一样吐着泡泡,被诊断为先天性食道闭锁,当地医院出生后8个多月先后进行了2次食道修补手术,但感染等因素导致食道和气管、胸膜一直连通,肺部和胸腔严重的感染,更为棘手的是他还合并了气道狭窄,加重了呼吸困难。父母怀着一丝希望,几经辗转,用长途救护车将小墨转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PICU)接诊了小朋友,看着呼吸困难,无法进食的小生命,重症医学科立即组织了普外科、胸外科、消化科等多学科进行了床旁会诊,共同商讨病情。

  控感染、开通进食路

  据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伟明医生介绍,由于小墨出生后一直在医院看病,刚到PICU全身营养情况很差,上着呼吸机还合并较为严重的肺部及胸腔感染。反复住院、手术,术后呼吸机撤离困难,气胸,胸腔积液、长期禁食,静脉营养,肝功能损害,孩子病情每况愈下。

  小墨入院后,在重症医学科的主导下,迅速组织普外科、胸外科、消化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会诊,完善了支气管镜、胃镜检查对患儿的食道及气道瘘进行了评估,经检查发现患儿食管瘘口位置高且瘘口巨大,气管粘膜也存在可疑瘘口。介于小墨整体情况较差,多学科团队会诊后决定先行消化内镜进行经皮穿刺胃造瘘手术,改善患儿营养状态并积极控制感染后再行瘘口修补手术。经造瘘口喂养后患儿营养状况很快改善,同时食物经过瘘管进入胸腔及肺部的情况得到了改善,胸膜瘘逐渐缩小。

  左图为外院治疗前消化道造影,中图为胃镜发现的食道瘘口,右图为纤支镜探查可疑气道瘘口(央广网发 复旦儿科供图)

  微型夹处理“恶”瘘管,小气球扩张“窄”气道

  肺部感染、胸膜瘘是导致患儿反复发病和手术的罪魁祸首,虽然小墨不经口进食,但每天唾液等还是会流向气道,同时由于气道随呼吸每天气流的冲刷,自然状况下食道气道的瘘管很难闭合,而这一瘘管的闭合是决定小墨能否彻底战胜病魔的关键之战。对于胸腔多次手术的患儿,再次开胸面对粘连严重的胸腔内结构,每个外科医生都会感到非常棘手,而胃镜从口腔进入食道,在纤维支气管镜协助下发现瘘管,用微型金属夹夹闭瘘口(图-2),短短半小时左右的操作避免了孩子的“巨创”也避开了医生的困境。儿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陈功教授表示:近几年外科与消化科、麻醉科携手已治愈了多例类似病例,小手术可以解决大问题。同时患儿还存在右侧支气管狭窄的问题,这也影响了小墨肺部感染迁延不愈及不能脱离呼吸机,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在狭窄的支气管内充开球囊,就像吹气球一样把狭窄的支气管支撑开,经过数次球囊扩张治疗,小墨的支气管狭窄已经大有改善(图-3)。陈伟明医生表示:经气管镜的气道介入手术也更多应用于呼吸道先天畸形的患儿,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多学科携手健康路

  术后患儿肺部感染逐渐控制,并脱离呼吸机治疗,复查的胸片好转,食道造影瘘管消失了。小墨恢复了往日的活泼,体重也在增长,已和爸爸妈妈团聚。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翟晓文坦言,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水平已经不是体现在能否开展某项医疗技术本身,而在于针对复杂疾病进行多学科协作,不断提高疑难危重症诊治水平,推进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发展。此次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拥有出生缺陷临床中心和上海市出生缺陷重点实验室,在多学科团队基础上的针对复杂疑难出生缺陷救治水平不断提升,儿科疑难危重症临床中心的建设已初见成效,这一平台将进一步完善疑难病的诊治,为广大患儿服务。

  新生儿常见的先天畸形——先天性食道闭锁发病率约为1/2500-4000

  先天性食道闭锁是新生儿较常见的先天畸形,是一类重要的儿童出生缺陷疾病,发病率约为1/2500-4000。先天性食管闭锁产前诊断,不是全部都能发现。并且这类孩子,约50%伴有其他先天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肛门闭锁,泌尿道畸形等。

先天性食管闭锁有五型(央广网发 复旦儿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