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2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有人说,如果要看人类历史上对美的追求,那么博物馆是一定要去的。因为在博物馆中被高度浓缩,百万年的光阴都被陈列在里面。如果说读史是为了了解过去,看向未来,那么博物馆的存在就是让我们感受作为人类的硕大和渺小。从7月1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栏目推出系列节目《听见博物馆》。第一期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纪念日,让我们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起追寻红色文化印记。
中共一大会址(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上海兴业路76号,一栋建于1920年典型的石库门式样建筑,这里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
99年前,也就是1921年7月23日傍晚,13位怀揣着救国理想的热血青年,与2位共产国际代表,聚集在一楼昏暗的客堂间,围坐在长方形条桌前,压低声音,兴奋而热烈地讨论着……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这样秘密召开了。
因处于防疫时期,参观人数有所限制,但仍预约满档。走进一大展厅,除了精心展陈的建党历史,党员的宣誓声、工作人员的讲解声传递着不忘初心的信念。
中建三局上海办事处党支部在一大会址前合影(央广记者杨静 摄)
孙学军是中建三局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今年初,他们参与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
孙学军:“今天,我带领我们的党员来到党的最开始诞生的地方,重温了入党誓词,加深了爱国情怀。”
专程从山东赶来的丛先生不是第一次来一大会址参观。
“每一次来心情都很激动,这是个光荣的地方。这次专门来党诞生的地方,重温入党誓词,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市民曹女士带着党旗,和自己一双儿女参观一大会址(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上海市民曹女士带着一双儿女来参观。她说两个孩子今年刚刚加入少先队。
“今年的疫情,我们也感受到了我们党伟大的力量。我也想带他们来感受一下,我们党从创立到壮大,到发展,艰苦卓绝的历程,也让他们知道我们党的伟大和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镇馆之宝 : 首个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问世100周年。首译本是陈望道先生所翻译的,而这件文物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张人亚的亲属向一大会址纪念馆捐赠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杨宇说,它是镇馆之宝。回忆起当时捐赠的过程,杨宇至今十分动容。
“当时的捐赠过程,有两点我非常动容:一是张静茂把家人珍藏的书报文件及照片带回上海后,为了纪念哥哥和父亲的英勇壮举,他专门去刻了一个长方形的纪念章,上面写着:‘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18个字。听到这里,听众朋友肯定有疑惑了。弟弟叫张静茂,哥哥以前叫张静泉,为什么有括弧人亚这两个字呢?其实当年张静泉16岁从家乡宁波到上海老凤祥银楼当学徒,就是老上海人讲的‘讨生活’。宁波话的‘银匠’和‘人亚’的谐音非常像的。人家都习惯叫他‘张银匠’,久而久之他干脆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张人亚。后面他看到哥哥保存的文件中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及宣言》等党代会文件时,觉得这些不是书报是文件,用‘书报’两字的纪念图章不妥,于是又去刻了一个上面只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9个字的正方形纪念图章。”
观众参观一大会址(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摄)
杨宇说,据2005年研究资料显示,张人亚积劳成疾,1932年12月在苏区病逝时才35岁。
“这些资料之所以珍贵,不仅是因为张人亚与其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保留20余年,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印刷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最原始的中文文献资料,不单单数量多,而且品相好,体系也比较全。它们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对我们今天开展四史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星火初燃——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于日前开放,与观众一起探寻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诞生的历史密码。(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100周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此推出的《星火初燃——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也于日前开放,与观众一起探寻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诞生的历史密码。为了让展览有内容、有看头,主办方精心遴选出220余件珍贵馆藏文物和历史图片,用图片寻迹,让文物说话,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活动,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物集中展出,其中近三分之一是首次亮相。
“1920年6月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生自治会编辑出版的《浙潮第一声》,张冥飞编写、汉口新文化共进社刊印的《劳农政府与中国》,1920年12月泰东图书局出版的《湖南自治运动史》,1920年出版的《谈政治》一文的单行本《政治主义谈》……这些展品都是第一次展出。”杨宇介绍道,“在展览期间,我们除了在线上推出VR全景展览外,还配套推出了“寻找诞生地”新媒体教育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展教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努力讲好建党故事,彰显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以最佳的状态迎接建党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