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25日消息(记者傅闻捷 韩晓余)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要达到25%左右。

  据统计,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占汽车总销量2576.9万辆的4.68%。目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仍存在不少忧虑,制约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认为,在目前电池技术还没有产生本质上革新的前提下,优先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基建配套,大力提高充/换电设施的效率和覆盖率,降低消费者购买时的担忧无疑是有效的手段。

  张兆安建议,应提升充电设施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加强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建设。从乘用车的使用场景来看,若采用大功率充电设备,充电时间和燃油车的加油时间基本相当,相比较传统直流快充桩40-60kW的充电功率,大功率充电桩(以350kW充电功率计算)对现存大部分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可以控制在20分钟以内,几乎可以和燃油车加油的用户体验一致。

  除了加强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建设外,张兆安还建议,应该推动换电设施的建设,建立新能源汽车换电体系,统一换电运营标准。

  他表示,从政府层面来讲,应该统一协调整车企业、电池制造商能够制定统一的电池模块的尺寸、接口、布置方式,推动电池产品采用统一的性能标准。在电动汽车换电执行方面,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化操作,对各类换电站(含厂商自建,第三方独立换电站等)的建设标准进行统一要求,对电池的存储、充电、配送等服务环节,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等技术手段,做到资源统筹,合理分配,打通端到端高效服务能力。

  张兆安认为,在充/换电模式下,除传统车企,能源企业,消费者之外,电池制造商和充电运营商也会成为新的参与方,为了确保各方权益及安全,需要厘清车辆制造商、电池生产商及换电站的维护保养职责。出现安全问题有明确的规则来进行界定、评判和赔偿,做到有法可依,打消企业和消费者安全方面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