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央广网上海4月7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林馥榆)疫情防控综合协调、进行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重点场所消毒、健康宣传教育……一场疫情,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疾控工作的日常。

  作为疾控工作的牵头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不忘为社会公众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守土尽责。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开启了“白+黑”“5+2”工作模式,迎难而上,用科学专业的方式解决一个个难题。

  “作为一个专业机构,敏感性是不可少的。”

  今年1月20日,上海公布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但早在1月初,上海市疾控中心便已开始积极部署、紧锣密鼓地启动和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

  “作为一个专业机构,敏感性是不可少的。对于不明原因肺炎来说,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发热门诊作为监测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哨点’至关重要。”孙晓冬说。

  因此,从去年12月31日武汉宣布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消息伊始,在上海市卫健委的协同调度下,上海市疾控中心便开始有针对性地分析武汉相关病例,同时整理全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名单。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孙晓冬就带领团队制定形成了20多个符合上海实际的新冠病毒疫情工作具体方案,为落实上海全市整体防控策略提供有力支持。比如,某武汉回沪人员居家隔离期间,一家9口8人被确诊的案例发生后,孙晓冬和团队基于案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提出第一时间提出密切接触者必须集中隔离的建议。

  随着疫情变化,他和团队连续推出五版上海防控方案,并在全国率先推出院内感染控制、特定人群防护、各类场所消毒指南、小区单位针对性防控指引等,指导基层切实落实防控措施,使疫情被尽可能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就怕流调对象不配合,直接撂电话的都有。”

  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环。2月初,上海本地确诊病例出现单日确诊高峰。面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快速增加,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猛增的情况,从1月23日开始,孙晓冬统筹市、区两级人员组建550 人的流调队伍,后扩充至700多人,实行24小时轮班制,做到24小时内快速查明感染来源;对少数“疑难”病例,他加强力度细细排摸、逐一击破。

  为了第一时间排摸密切接触者,落实密切接触者管理,组建“追踪办”,密切接触者中累计发现确诊病例120多例,已完成近两万人次的追踪,收到和发出协查函1300多份,其中工作量最多的一天,光协查函就发了140多份,有效避免这些病例成为新的传染源,在防境外输入中起到关键作用。

  孙晓冬向记者举了个例子:2月26日,宁夏中卫市报告一输入性病例确诊。上海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该病例曾在2月20日从莫斯科飞往浦东机场,22日才从上海离开,掌握其在沪期间到过的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接触过什么人都相当关键。

  通过周密排查,追踪办仅用了12 小时就锁定了该患者在上海的密切接触者86人,找到全部人只花了不到2天时间。“我们最怕的就是流调对象不配合或者有意隐瞒,我们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过去,对方直接撂电话的都有。”谈起流调工作的困难,孙晓冬说。

  “第一时间掌握入境人员,确保没有一个遗漏。”

  随着国内疫情出现拐点,境外输入性病例持续增长,上海的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已成为防止疫情倒灌的“第一道关隘”。

  “航班太多了!上海入境航班总数比北京加广州之和还要多!一天入境一万多人,近一半人要留观。”孙晓冬说。

  因国外疫情发展变化很快,对此上海保持高度警惕,从口岸、机场到集中隔离点和社区,保持全流程闭环式管理,严防境外疫情输入。

  孙晓冬告诉记者,最多时曾派出40人轮流进驻机场,对旅客信息进行梳理、汇总和报告,和现场海关、边检、机场以及120急救体系等部门通力合作,确保能够第一时间没有遗漏地掌握入境人员信息,能够将入境人员按不同情况及时送往定点医院、各区临时集中留验点、集中隔离点,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治”。

  “除了疫情防控,常规工作我们也不能耽误。”

  回顾过去三个月,孙晓冬坦言,刚开始确诊病例数上升阶段压力最大。“这个病毒一没有特效药、二没有疫苗、三我们也不知道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那时候内心非常忐忑。”

  疫情要想得到有效防控,最终的手段还是要依靠疫苗。而疾控中心的常规工作之一就是部署预防接种工作。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海市预防接种量相当于去年的10%不到。有些常规的疫苗预防常见传染病也很重要。如今,孙晓冬正有计划地将免疫规划所的部分员工调至原岗,推进今年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

  “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远远低于我们熟知的传染病,比如麻疹可以同时传染12-13个孩子,百日咳可以同时传染11-17个孩子。如果不给这些儿童及早的免疫接种,那么他们面临的风险会很大。”孙晓冬说。

  最近,孙晓冬还忙着受邀与哥斯达黎加、塞尔瓦、匈牙利等多个国家分享疫情防控经验,为驻外的华人华侨做科普宣传,减少他们恐慌的情绪。同时,他也在牵头组织制定新一轮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健康中国2030”“健康上海2030”等工作。

  “疾控工作就是这样,外表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是暗流涌动,所以有很多工作要提前谋划,提前打算。”孙晓冬坦言。上海市疾控中心建成至今已有20多年,一次次成功对抗传染病的经验,为上海市民构筑了一道牢固的防疫屏障。这背后离不开一群像孙晓冬一样的疾控人,始终不忘成为一名公卫人的初心,牢记为社会公众的健康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守土尽责的使命。